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98375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5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应对策略:面对20世纪西方文化思想的挑战与刺激,中华民族将如何生存和发展。鲁迅先生提出了以“种族革命”为手段,“思想革命”为目的,标本兼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鲁迅;应对策略;种族革命;思想革命 收稿日期:2010-10-27 简介:郑红勤(1966-),女,江苏姜堰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挑战—应战”的文化思想研究叙述模式,似乎遭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普遍质疑,许多学者斥之为“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其实,不论如何质疑和斥责,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2、总是自觉地处在“应对”的状态之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正是西方文化思想强有力的挑战与刺激下的应对策略。只有在这种“应对策略”的应用及其转变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我们才能认识鲁迅文化思想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思想革命出场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打击,中国社会经历了“器物引进—制度变革—文化思想”三个强烈的震荡周期。 戊戌变法以前,是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船坚炮利”成了中国朝野上下普遍神往的主流目标,曾被目为“奇巧淫技”的西方物
3、质文明一时之间成为社会崇奉的时尚。兵工厂、造船厂、棉纺厂等西方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方式陆续被引进,“咸与维新”成为时代的潮流。但甲午战争的溃败打破了中国人的物质引进的美梦。号称“亚洲第一强”的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使有识之士警醒:再强大的“器物”,在腐败衰朽的落后体制下,最终只能“流水落花春去也”。康有为、梁启超奔走呼告,“变法”主张恰逢其时,制度变革的要求日益高涨,立宪改革也被艰难地提到了议事日程。然而,随着“戊戌六君子”被斩首菜市口,康、梁仓皇出逃日本,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制度变革的尝试在血雨腥风中被迫
4、夭折。 文化思想改造的呼唤,正是在这样惨烈的世纪之交成了时代最强音。梁启超逃居日本后,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并宣称“为国而善变,就是磊磊落落的大丈夫”。对要彻底解决制度问题,他提倡破坏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必取数千年横暴浑浊之政体,破碎而齑粉之……必取数千年腐败柔媚之学说,廓清而辞辟之……”[1](P.88)必须让“新民”成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1](P.3)推究其实质,“新民”就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文化思想改造运动,是一场摧枯拉朽的
5、“思想革命”。 假如说“新民”是这种“思想革命”的宏伟蓝图,那么“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就是具体措施和方法。黄遵宪等人所主张和实践的“我手写我口”,夏增佑等人的译印政治小说和大肆推广小说阅读与创作运动,都是在为“新民”铺路搭桥,同时也为即将展开的文化思想改造运动提供了特定的基础和平台。 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蔚为大观。文化思想改造一时成为有识之士执着探索的课题。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正是沿着“改良群治”——“种族革命”——“思想革命”的轨迹运行,这是特定时代的“应对”策略
6、及其合乎逻辑的转变。 二、鲁迅思考的独特性和应对策略 在“改良”与“革命”争夺话语权、水火不相容之际,民族的出路和走向成了时代的焦点。生逢其时,敏感而睿智的鲁迅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思考他的“国民性”问题。 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所载,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见面时每常谈中国民族性的缺点”。在鲁迅的视野中,“国民性”有着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和“它的病根何在”。[2] 其实,有关“国民性”的思考,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和严复的翻译著作中,多少都或隐或显地有所涉及。
7、即使是林纾翻译的小说,也有时触及。但与前辈和同时代的人相比,鲁迅有关“国民性”的思考当然要系统深刻得多。 鲁迅是赞同和拥护“革命”的。在东京留学时加入“光复会”,仰慕章太炎的革命豪情,一生都在为“革命”唱赞歌就是明证。临终前十天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还对章氏的“革命”精神依然流露出一往情深: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
8、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3] 从“种族革命”到“思想革命”,这是面对亡国灭种民族危难的必然的“应对”策略。在民族存亡绝续之秋,有识之士担当了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