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84941
大小:74.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4
《基于数据挖掘系统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中医用药规律及治疗思路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数据挖掘系统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中医用药规律及治疗思路探宄[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中医用药规律及治疗思路。方法:应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曰期间,公开发表的所有中医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关文献,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学处理。关联分析最小支持度>0.14的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通过对最终纳入的137篇文献分析所得,最常见的6种证型为肾虚血瘀型、肾阳衰微型、脾气虚弱型、湿热瘀滞型、湿热内蕴型、阴虚火旺型;最常用药物种类为茯苓、
2、车前子、泽泻、王不留行等为代表的利水渗湿药,其次为熟地、牛膝、山药、黄芪等为代表的益气养阴药,以及当归、桃仁、穿山甲、丹皮、桂枝等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常用药对以泽泻与丹皮、黄柏与知母、莪术与三棱、淫羊藿与巴戟天、黄芪与党参为代表的补泻相兼、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益肾壮阳等相须相使的经典药对。结论:经过以上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证型、药物、药对综合分析后得出,治疗BPH大多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助阳三方面着手;其分析结果具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临床治疗BPH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用药规律;治疗思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
3、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本病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据报道,50岁左右约为40%,到80岁可达70%-80%,是我国老龄化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病临床表现以下尿路症状为主,伴随尿频、排尿困难、急迫性尿失禁以及夜尿增多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影响肾功能。传统中医文献中无此病记载,根据症状及体征将其归属于中医“癃闭”范畴。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明显,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此病优势独特,不良反应小,拥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历代中医学者对此病的治疗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因此本文对近20年在期刊上发表的中医药治疗
4、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文献进行整理,以总结分析中医对BPH的用药规律及治疗思路,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策略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检索对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以“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或“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良性肥大”或“前列腺肥大”或“BPH”和“中药”或“方剂”或“中医药”或“汤剂”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1.2文献纳入标准(1)诊断标准,根据《2011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诊断标准。(2)中医药(包括中药、方剂、汤剂、中草药等)治疗BPH文献;文献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各名医名
5、家临床经验、案例报道。(3)文献中明确提到辨证分型及相应的方剂药物治疗。1.3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2)单纯使用西药、复方制剂、中成药、针灸、单味中药治疗BPH的文献。(3)综述类文献、基础研宄类文献(动物实验,药物提取试验)、重复发表等文献。(4)用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1.4资料处理、数据库建立及分析从筛选的137篇文?I中提取辨证分型及各种证型的用药数据,经整理及核对后,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运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平台》进行挖掘并描述用药的频次及常用药对等。1.5中药名称规范化所录入的中药名称一律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
6、诊病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如将“生/炙甘草”统一为甘草,将“橘皮/红”统一为“陈皮”,将“法/姜半夏”统一为“半夏”,将“生芪”、“蛇舌草”、“炒杜仲”、“生地黄”、“熟地黄”、“墨旱莲”、“川断”、“山萸肉”等统一为“黄芪”、“白花蛇舌草”、“杜仲”、“生地”、“熟地”、“旱莲草”、“续断”、“山茱萸”等。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由2名研宄者分别输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完成后再交叉核对,遇到不一致处讨论后进行解决。1.结果2.1文献筛选结果以上主题词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92篇,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37篇,其中共出现13个证型,有6个证型出现频率超过10°
7、/。,依次为肾虚血瘀(45.3%)、肾阳衰微(28.5%)、脾气虚弱(13.9%)、湿热瘀滞(13.1%)、湿热内蕴(13.1%)、阴虚火旺(10.2%)。见表1。2.2常用药物出现的频次及频率从所纳入的137篇文献中,统计出共使用方剂203个,中药219种,出现频次2316。其中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最常见(使用频次大于33次以上,包含33次)的中药共21种,其中利水渗湿药5种(18.5%)、补肾助阳药3种(11.1%)、健脾益气药4种(14.8%)、活血化瘀药10种(37.0%)、滋阴降火药2种(7.4%)、清泄湿热药3种(1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