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

ID:19669660

大小:69.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4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_第1页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_第2页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_第3页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_第4页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阐释的比较研究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剖析理论”分别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影响最大的理论。孟子和弗洛伊德对人性问题的分析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二人分别对人性做了划分。孟子以社会为单位对人性的善划分三个层次,弗洛伊德以个体为对象把人性划分为三个层次。二者划分层次以及各层次间的关系有许多的相似处。目前关于性善论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研究很多,但是尚未有人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孟子的价值并发现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宄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

2、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己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耍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孟子弗洛伊德性善论人格理论一、孟子对人性分析的内容与背景首先,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相对成熟的理论条件。他的“性善论”的滥觞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孟子私淑孔子,《论语》中此说意在强调人后天所受的影响和教育对人习性的影响。但是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孟子》一书中虽然没有对孔子关于人性的引用,但是我们能看到他在跟告子辩论的时候,他总是围绕着“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因素,但是后来有的人坚守,有的人却舍弃

3、了”的论点加以论述。孔子思想中虽然有这些朗芽,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孟子建立Y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Y极高的声望。[1]第二,社会发展的需要。孟子处在奴隶制崩溃瓦解期,人的价值得到提升。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立足于那个时代背景,百姓生活困苦(见《梁惠王上》)。他所说的性善是动态的,也是为了论证实行仁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性本善,是实现他的治国理念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人人皆有善的因素,但是善又具有不稳定性,君主实行仁政将引导更多百姓从善,反之亦反。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

4、恒产,因无恒心。”此中所说的恒产是人有恒心的必要前提。所以性善论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孟子》一书中,最早提到性善的是《滕文公上》,该文开篇即说:“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在与告子争论时,孟子针对对方的“人性无善无不善”提出了“人无有不善,人无有不下”(《告子上》)。此外,孟子同时代中关于人性的说法不同,孟子坚持性善说。公都子对此问孟子:“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告子上》)对于性的解释,《说文系传通论》:“人因五方之风、山川之气以生。故□:‘性者,生也。’既生有禀,曰性。”而孟子讲的“性

5、善”,是说人人都具存普遍的共同的善的因素。这是说人的本质就携带有善的因素。第三,孟子的性善就是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别的物种生存发展均不具有的道德性质。所谓性善者,乃谓人生来即有为善之可能[2]。性善,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也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萌发、成长为信念或消亡。按照对善的坚守程度,他又把人分为三种,庶民、士和天民。第一,孟子所说的“人”不是停留在襁褓中的婴儿这一阶段,而是指向存一定的行为能力和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孟子反对告子的“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食色是人性,但是人性不是食色。食色确实是人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并非人的特有属性。动物

6、自古以来就不具备善的道德评判。孟子不否认人和动物有共同的本能和相同的需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就是人和动物极少数的不同,那独有的不同之处才是真正是人的特有属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于其他物类的特性”[3]。“人皆有之不忍人之心”论证中举了一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第六章》)此中的救人并不带有功利性,而是一个有行善能力的人在看到弱者需要帮助时,他的恻隐之心显现出来了。第二,在与告子谈论性本善否的时候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

7、,舍则失之’”。他反对“性无善无不善”的说法,坚持性善,只是善不是永恒的一部分。孟子对于人性本善,并非说心不善的就算不得人,而是强调人的内心皆有善。整个社会的人都性善,根据对于善的坚守程度不同把人分为三种。庶民,自发守善。即有恒产就存恒心,无恒产便无恒心;士,是精神上自觉守善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梁惠王上》)”。他用无恒产推理出会导致“从而刑之”也就是人人都本不想做恶,为恶会受刑。于是,善是人性的善和保证民众行善的物质两种作用的结果。关于最

8、高等级的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的部分如果充分扩充,就“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