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防治课件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手足口病防治手足口病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晓鸥目录一、疫情情况二、流行病学特征三、预防控制措施一、安徽省阜阳市疫情2008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医疗机构先后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等脏器严重损害。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4月23日,最终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截至2008年5月2日,共报告手足口病(EV71感染)病例3736例死亡22例仍在住院治疗的有978例,其中重症患者48例。病例分布
2、已经由4月20日之前的阜南县等2县2区扩展到全市15个县市区。发病人群年龄段相对集中,所有患者均为6岁以下儿童,主要集中于2周岁以下。南海区2004~2008年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2004年0例2005年1例2006年15例2007年1例2008年截止5月3日,报告47例。最小年龄1月龄,最大11岁报告病例时间分布报告病例年龄分布情况人群分类分布情况报告医院分布情况病例地区分布情况手足口病的定义(一)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
3、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二)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
4、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二、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来源于人体,引起肠道暂时性感染,可由消化道和鼻咽部分离出病毒,在正常人体血清和血制品中可发现特异性抗体;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临床表现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屁四个部位;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
5、、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临床表现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
6、歇和流行期——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传播途径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日常接触传播: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少见,夏秋季多见
7、;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三、预防控制措施(一)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
8、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多洗手、防接触、增强抵抗力。(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