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37462
大小:73.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4
《走向审美之境:刘大櫆与桐城散文学的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审美之境:刘大櫆与桐城散文学的转向刘大櫆;行文;行文之实;文人之能事;神气音节;审美;桐城派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上继方苞的义法说,文道皆论,而重心落脚于文的一边。他将文章分为行文与行文之实两层,并将义理、书卷、经济降格为材料,将文学提升为能事,尤其突出神气音节的地位,将方苞的义法引向了文学审美一端,为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及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奠定了基础,是桐城派文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散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I056文献标志码:A:10012435(2012)04039707
2、 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然而,在桐城派的研究中,学术界历来都有重方姚而轻刘的倾向。与此相应,提起桐城派,人们想到的不是方苞的“义法”说,就是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刘大櫆在桐城派中几乎就是一个陪衬。毫无疑问,在桐城散文学中,作为奠基者的方苞,与作为集成者的姚鼐及其文论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刘大櫆及其文论的价值与地位也绝不容轻估,否则,桐城派散文学就很可能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 一、文道重心的偏移 文道说是中国散文学中的核心命题,方苞的“义法”说也是文道说的转换或者延伸。虽然说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
3、文道论,但是,几乎所有的文道论者都是将文道捆绑在一起,并将道作为文的本源或主导因素,而将文视为道的显现,只是决定的色彩强弱各不相同而已。在文道关系中,道常常是重心所在。从欧阳修开始,文道的重心开始向文的方向偏移。到方苞义法说,文道重新合一,“义”“法”连皮带骨,难以分割,“义”中有“法”,“法”里含“义”,而法也同样是为义所规定。 作为方苞的后继,刘大櫆论文也讲文道,讲义法。“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辞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等说法[1]4107,分明可以看到文道
4、说、义法说的痕迹。这里的“义理”、“书卷”、“经济”,与文道说中的“道”,义法说中的“义”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从它们脱胎而来。其中,“义理”直接从“道”与“义”而来,“文道”说与“义法”说的主张者不时也会称“义理”。“书卷”则大致从“六艺”而来,“经济”即经邦济国,也与从韩愈以来论者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一脉相承。 不过,刘大櫆显然不像方苞那样对“道”、对“义理”依依不舍,而是在离道向文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快得几乎离开了原有的文道之轨。他在说“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之后
5、,紧接着就说: 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1]4107 虽说他提到“义理”等,也看到它们在文章写作中不可或缺,正如工程中不能离开土木材料一样,但这里的“义理”已经与韩愈等人的“道”,与方苞的“义”有了距离,它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独立概念,而是其它概念(“行文之实”或文料)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行文之实”或文
6、料也是以文人与行文的对象出现的。材料并不等于文章,也不会自动生成文章。它们要成为文章,还要依靠文人的手段。材料是前提,文章是目标,而文人及其行文则是决定性因素。在他看来,不是义理(道)决定文章,而是文章包含义理。文章离开义理可以存在,而义理却有赖于文章。“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朱子谓‘无子厚笔力发不出。’”[1]4107正因为这样,他在打量散文发展历史的时候会说:“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1]
7、4112又说:“天下之势,日趋于文,而不能自己。上古文字简质。周尚文,而周公、孔子之文最盛。其后传为左氏,为屈原、宋玉,为司马相如,盛极矣。”“唐人之体,校之汉人,微露圭角,少浑噩之象,然陆离璀璨,犹似夏、商鼎彝。宋人文虽佳,而奇怪惶惑处少矣。”[1]4114对于文华的发展持积极肯定态度,而对上古的文法未备和后代文华的退化意存批评。 刘大櫆的文论不仅在水平方向继续向文或法的一边偏移,而且文道的位置也翻了个个。他的文虽然还与道保持着若有若无的某刘大櫆;行文;行文之实;文人之能事;神气音节;审美;桐城派 :
8、作为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上继方苞的义法说,文道皆论,而重心落脚于文的一边。他将文章分为行文与行文之实两层,并将义理、书卷、经济降格为材料,将文学提升为能事,尤其突出神气音节的地位,将方苞的义法引向了文学审美一端,为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及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奠定了基础,是桐城派文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散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I056文献标志码:A:10012435(2012)04039707 方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