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72956
大小:1.46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8-09-24
《内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内黄县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目录1规划实施情况与发展形势11.1县域概况11.1.1自然条件11.1.2经济社会条件11.1.32014年土地利用状况21.2《现行规划》实施情况21.2.1耕地保有量完成情况21.2.2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成情况21.2.3建设用地利用情况21.2.4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完成情况31.3“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31.3.1战略定位31.3.2发展目标32规划调整原则与规划目标52.1调整原则52.2规划目标52.2.1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52.2.2建设用地控制目标52.2.3补充耕地和土地整治目标
2、5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63.1农用地结构调整63.1.1耕地面积调整63.1.2园地面积调整6目录3.1.3林地面积调整63.1.4其他农用地调整63.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63.2.1城镇工矿用地调整73.2.2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73.2.3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调整73.3其他用地结构调整74土地利用布局优化84.1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84.1.1耕地保护目标落实情况84.1.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情况84.2建设用地布局优化94.2.1城镇工矿用地布局104.2.2农村建设用地布局124.2.3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布局124.3生态保护用地布局134.3.1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林地绿地覆盖率
3、144.3.2农田整理中重视防护林建设144.3.3保护饮用水源地144.3.4严格保护现有河道湿地144.4土地整治布局144.4.1加强农用地整理144.4.2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155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5III目录5.1土地用途分区165.1.1基本农田保护区165.1.2一般农地区165.1.3林业用地区165.1.4城镇村建设用地区165.1.5独立工矿区165.1.6风景旅游用地区165.1.7其他用地区165.2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75.2.1允许建设区175.2.2有条件建设区175.2.3限制建设区176重点建设项目安排187对乡级规划的调控198与相关
4、规划的衔接208.1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衔接208.1.1城市开发边界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的衔接208.1.2交通沿线基本农田划定与土地规划的衔接208.1.3重点项目用地与基本农田划定的衔接208.2与内黄县“十三五”规划的衔接208.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208.4与交通、水利规划的协调21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29.1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规划管理22III目录9.2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229.3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229.4加大生态保护力度229.5加强舆论宣传、社会监督2210附表24III规划实施情况与发展形势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5、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5】41号)要求和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主要控制指标,结合本地实际,内黄县人民政府对《内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内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规划调整范围为内黄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共114457.52公顷,辖7个建制镇10个乡共17个乡(镇)。规划调整基期年为2014年,着重对2015~2020年期间各项用地进行调控和安排。现将县级规划调整的主要内容阐明如下。1规划实施情况与发展形势1.1县域概况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行政区
6、划隶属于安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5'至114°59',北纬35°39'至36°09'。东至清丰县、濮阳县,南接滑县、浚县,西连汤阴、安阳县,北临河北省魏县。南北长平均55公里,东西宽平均21.1公里,总面积114457.52公顷。内黄县2014年总人口81.12万人(常住人口67万人),城镇人口19.96万人,城镇化率24.6%。1.1.1自然条件内黄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为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华北凹陷区黄土隆起部位,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是1/5000至1/6000,海拔高度一般在50到70米。内黄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旱,夏季炎热多雨
7、。地下资源有磁铁矿,但埋藏较深,含铁量15%,另有多层石膏矿沉积。地下水浅层储量23.7亿立方米,静水位18.49米,动水位26.7米。境内木材蓄积量85万立方米。1.1.2经济社会条件4规划实施情况与发展形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63.45亿元,同比增长12.7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0.43亿元,同比增长9.8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7.21亿元,同比增长16.7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3亿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