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36306
大小:345.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01
《七年级语文下册讲学稿(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掖四中校本教材(讲学稿)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邓稼先课时:1课时主备人:杨爱萍审核人:刘家生审核时间:2013-01-05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学习难点1.理解古诗文小段意思。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了解以下相关
2、资料 ,并用红笔勾画重点内容。①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②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
3、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③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
4、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④“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46张掖四中校本教材(讲学稿)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
5、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2.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积累四字词语:邓稼先( )孕育( )元勋()彷徨()殷红()铤()敻()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任人宰割()锋芒毕露()鞠躬尽瘁()截然不同可歌可泣当之无愧铤而走险家喻户晓马革裹尸层出不穷3.
6、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喻户晓:锋芒毕露:截然不同:马革裹尸:4.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并把你的理解写到书上。5.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二、合作探究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读了课文,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三.拓展延伸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2.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
7、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四、巩固训练1.填空。这是一篇 散文,作者是 ,他是 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 奖。2.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鲜为人知(xin) 开拓者(tuò)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a)D.徬徨(huáng) 挚友(chì)3.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鞠躬爆炸宰割苦闷B.
8、崇高坦诚仰慕残案C.大厦蓬草萦绕长亭D.颤抖焦虑筹划彷徨46张掖四中校本教材(讲学稿)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歌可泣:流泪鲜为人知:少B.当之无愧:愧色锋芒毕露:全、都C.妇孺皆知:小孩子死而后已:罢了D.家喻户晓:明白马革裹尸:皮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①对这一转变作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