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

ID:19277288

大小:3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2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二章》教案分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二章》教案分析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

2、.语文常识(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3.阅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2★精品文档★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4.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四、教学方

3、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2★精品文档★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

4、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十二章》。(板书标题)(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要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

5、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2★精品文档★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三)

6、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要点】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提示:(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2016全新精品资料-

7、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2★精品文档★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

8、文意【要点】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注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