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230746
大小:31.0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29
《宋太祖对古代政治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宋太祖对古代政治制度 篇一:第三课——第四课古代政治制度(2) 第三课——第四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二) 知识与能力: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一、选官制度 二、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①秦代:御史大夫 ②汉代:⑴御史大夫;⑵汉武帝时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东汉末年,刺史演变成州牧。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③宋代:设通判。 ④明清时期:在中央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
2、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谏议、封驳 ②宋代: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如何评价监察和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思考题 1.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
3、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2.与历朝开国之初“狡兔死,走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剥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收权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怀柔政策) 3.什么是“票拟”?什么是“
4、批红”? 内阁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4.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强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特点。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三、练习题: 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
5、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 2.《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
6、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3.(XX广东惠州高考模拟)《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4.(XX辽宁大连期末考)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
7、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
8、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虚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的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材料四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