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ID:19176298

大小:17.6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9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_第1页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_第2页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_第3页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_第4页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摘要教育活动是教育者通过实施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启发受教育者进行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传统的教育方式无疑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国际、国内对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已凸显许多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亟待作出战略性改革以适应时代的步伐。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传统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很明显已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2、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创新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强调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那么,什么是学生主体性呢?一、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学生主体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主体性具有以下特征:①选择性。其突出表现在

3、对学习对象如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等的选择上。②自主性。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的自己的活力。③能动性。其表现为学生不仅能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而且,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的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和改造。④创造性。主要指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出“新点子”和解难题[1]。二、传统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

4、的主体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重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教师而不重学生。②重管教而不重自觉。③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记忆轻理解创造,而且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强求一律,无视或忽视学生个性特点,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

5、体地区、学校的的特殊性,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这样导致学生是无特长、无特色、无思想,即无个性的个体。④重传授而不重探索。⑤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重知识轻品德等等。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加快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作出一些应对性的改革措施。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合理的课程结构对于构建优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至关重要。1、重视、提高

6、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现实需要的种种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活动项目和特定的活动方式所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具有内容的广泛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参与者的自主性、个体的实践性等特点,正好弥补了学科课程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缺点。为了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首先,必须把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它们首先在知识内容上互补,在学习活动方式上互相促进、相互补充、有机渗透。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鼓励

7、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课,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社会调查、公益事业等。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1]。2、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科课程的作用。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就能得到发展,主体性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具有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作为动力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快把它们落实到教育过程和内容中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如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睦相处

8、的同学关系,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的情调;还有协调校园布局,美化校园环境,这些对于陶冶学生热爱生命,感悟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某种奇思妙想,触发灵感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