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ID:19162230

大小:21.4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29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_第1页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_第2页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_第3页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_第4页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摘要】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本文经总结,认为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关键词】消渴

2、糖尿病辨证论治中医药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消渴病是以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多味甘、体重减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对后世认识及治疗消渴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可谓百花齐放。在此,撷取古今经验百花丛中之数,以便温故而知新,取其精华,以共切磋。 1古代医家经典《黄帝内经》——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  早在《内经》中就已对

3、消渴病有了一定的认识。《素问·奇病论》中记载:“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认为,消渴病早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能为胃行其精气,气滞于中,而致中满,此为“脾瘅期”。其人常见形体肥胖,类似现代医学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心型肥胖体型,属胰岛素抵抗阶段。进一步发展,气滞郁久而化热,加之肥甘厚味积热内蕴,耗伤阴液,发为“消渴”,

4、阴液不足则口渴多饮,胃热则消谷善饥。其因为“气滞于中”,故提出“治之以兰除陈气”,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渴属脾虚湿滞型需治以健脾除湿、行气化滞的理论。继续发展,“血气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言:“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久病入血,气血瘀滞,引起“仆击、偏枯、痿厥”,类似中风之候,此转入“消瘅”期,引起一系列并发之症,类似现代医学糖尿病并发症阶段。《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籍,其中对消渴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上提出的对消渴病不同

5、阶段的认识,体现了我国古代医家的智慧,对后世研究消渴病有很深的启发。张景岳——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张景岳是明代杰出医家,以温补派著名。他认为,不但真阴不足可致消渴,真阳不足亦可导致消渴发生。其《三消干渴》篇中论:“消证多虚,难堪剥削”,“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溺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溺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灼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一,以至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

6、之消证也。”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渴多饮,津液独降,则小便频多,“饮一溲一”。治疗上张景岳认为,消渴“当微分别以治之,若三焦果有实火,则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即临证之中,需明辨虚实,如确有实火,需清其热,而若兼杂虚证或以虚为主,则需辨明病机,审因论治,“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下焦无火而兼滑者宜固肾补阴为主”,“下焦淋浊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分别施以益气通利、补肾固摄、益气养阴之法。更有

7、价值的是其提出的对于因阳虚火亏而致消渴,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使气利则水行,津液得以输布,消渴得除,为后世温阳法治消渴开创了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消渴病三消论治三消理论在历代几位医家的论著中均有记载。刘河间在其《三消论》中曾论“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名曰肾消”,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消;朱丹溪继李东垣上中下分治的方法,提出了上中下三消分治之法,“上消者,肺也,……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宜下,至不饮而愈;下消者,肾也,宜养

8、血而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即上消需润燥清肺,中消需清热利尿,使火热从下而去,下消需滋补肾阴,肾不虚则可分清别浊,清升浊降,消渴自除。程钟龄总结前人经验对三消理论有更加深入完整的认识,在其《医学新悟》中指出:“治上消宜润其肺,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不但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