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

ID:1901755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_第1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_第2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_第3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_第4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国学论文题目: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就是孟子对人性的理解。但是,孟子所说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们倾向于认为,孟子的性善论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先验性理解。但是,先验与经验的分判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论的思考框架,换言之,只有对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philosophy)而言,才可能出现先验与经验的分判。所谓“先验”,也

2、就是“验前”或“先于经验”,但它又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只有在对于经验认识的认识论分析中,我们才能获得先验的概念。从哲学史上看,先验与经验作为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是在认识论领域使用的,这一对范畴的推广与哲学的认知性特征的获得密切相关。就此而言,先验与经验的分判是历史的,它并非对于哲学的一切层面或者对于一切类型的哲学都是一对有效的架构。而把孟子性善论理解为先验性的概念,其实也就是把孟子哲学理解为认知性的哲学。一旦在这个畛域理解,那么,善就是人性中有待认识的一种现成/现实的状况,不管我们是否理解,人性都已经并仍然将是善的。本文将表明: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偏离了

3、孟子哲学的真正关切,我还将表明,孟子的性善观念,不是一种认知性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引导性的哲学概念,而且,孟子的性善论就建立在对于认知性的人性论的批判的基础上。一、孟子时代三种流行的人性论在《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向孟子叙述了当时流行的三种人性论,并且问孟子:这三种人性论都不主张性善,与孟子的性善论都不相同,难道它们全无是处吗?公都子曰:“(1)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2)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3)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4、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可以看到,在孟子时代,对于人性的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1)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2)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3)有性善,有性不善论。三种学说都有其理论的依据。我们分别予以讨论:首先看第(1)种。公都子并没有叙述告子人性论的理据,这是由于,《告子》篇整个都与孟子与告子的论辩有关,告子人性论的依据在前文已经有所交代。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告子的理由是:“性犹枸柳也,义犹杯盘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枸柳为杯盘”;“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对于(1)而言,

5、人性本来无所谓善,无所谓不善,而所谓善与不善都是后来人为的结果。就是说,人性犹如一堆素材,而善与不善都是用这堆素材做出来的,但是,善与不善都是加工素材而成的产品,却不是素材本身。所以,素材无所谓善与不善。可以看出,告子的这种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一种类似于素材那样的东西,是生之自然之资。事实上,正是在《告子上》中,我们看到告子对于人性的界定正是“生之谓性”。第(2)种人性论的根据是这样一类经验性事实:“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好的君主出现,人们向善;而坏的君主则把人们引向不善。就这个经验性事实,可以说明,一般人的人性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为善、为不善,并非

6、与个人的生之资(素材)相关,而是与环境的作用密切关联。它强调的是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善的构成作用。但是,它并不讨论,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也必须以人性的接受为其基础,而且,人的接受并非一种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自为性的活动。第(3)种人性论的特点是强调人性本身具有不依赖环境影响的独立自为性。在圣明的君主尧的治理下仍然存在着如象这样的坏人;而在瞽瞍这样坏的父亲的家庭中,仍然有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由此而言,环境的作用并不能最终决定人性。而上述的经验性事实只能告诉我们,有些人的人性是善的,有些人的人性是不善的。上述三种人性论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又具有惊人的

7、相似之处。这就是,它们都是对于已然的经验性事实的解释,反过来,这些经验事实也显现了人性概念在这里所承担的哲学功能。人性的理解发源于这些经验性事实,同时它又可以完成对于经验性事实的道德解释。由此,人性的概念是在一种认知性的哲学框架内得以探讨的。二、以情才代性:孟子对于三种人性论的批判最值得深思的是孟子对于公都子的回答,只有通过这种回答的深刻意蕴的阐发,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这三种人性论,从而理解孟子性善论与众不同的出发点。孟子的回答如下:(A)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B)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