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001359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7
《济渎路学校新一训三风试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一训三风试解读一、校魂:善济渎发源于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独流入海,和黄河、长江、淮河一起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对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济渎汲取名山灵气,三伏三现,曲折东行,遇黄不浊,品德高洁,一心向海,坚毅守真。1.济渎的人文精神从古至今倍受称赞顽强的精神,高洁的禀赋是济渎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征。济渎是我国古代除黄河之外,被精神化、人格化程度最高的一条河流,孕育了中华民族,塑造了民族秉性,如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河,并不过分。独运长波,勇往直前,是济渎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济渎与江河一样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
2、休,铸就了独特的济渎精神。表里皆净,秀色澄澈,是济渎最优秀的品质。济渎与黄河发生了交叉,依然清澈,至清远浊,品性高洁,凝铸了文化精魂。流润千里,济泽百代,是济渎兼有的宽广胸襟和美德。济渎一路为河为渠,为泉为井,无水患滋扰,包容众流而波澜不扬,润泽万物而不滥不竭,百利而无害,得到历代推崇。人文气质,包容精神,是济渎文化的意象特征。济渎滋养了聂政、司马承桢、裴休、贺兰栖真等名垂青史的志士文人,或刚正不阿、豪气干云,或从善如流、高风亮节,或善诗文书画,或深谙老庄学说。济渎精神在他们身上折射出豁达大度的从容气概、顽强不屈的人性光辉。2.上善若水,水有七善:“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
3、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与善仁”——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仁厚坦诚。“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政善治”——从政如水般净化污秽,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动善时”——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顺随天时。懂得把握时机。3.济渎与“善”济渎隐忍入世,从不抱怨,是因为怀着一颗拼搏信善之心;济渎不涝不害,福及民生,是因为秉承一片奉献守善之志;济渎不择细流,吸纳百川,是因为胸襟广阔,紧守包容洪流、播善扬善的慈悲情怀;济渎至清远浊,坚忍不拔,是因为品德高尚,恪守求真
4、自洁、为善积善的修身准则。济渎精神:拼搏、奉献、包容、求真。济渎精神与善有缘,息息相关。4.善有美好、完善、善良、擅长等内涵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广布善行是善人,悲天悯人有善念,止于至善求善果。仁人志士择邻而居,与善人为邻,就像进了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便化为了善人。善学、善思、善察、善断,则指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工作的方法。闻善则喜,是心怀世人,愿天下广布善德。小善而为,是积德修行,由士人变仁人变圣人。与人为善是结善缘,付出有回报,善始会善终。抑恶扬善是树正气,至善至美是得善果。不以善小而不为,要以行善为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说博学、广学的目
5、标在彰显德行与风尚,在做到尽善尽美。善是美好事物的源泉。“人之初,性本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地保护自己与生俱来的善念,施善行图善果,“向善”因而成为人们的不懈追求和生活状态。5.教育之善诚善是人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至高目标,教人求善,培养善良的人,应该是教育者毕生保有的善念。办学的善行是指规范办学行为,培养堂堂正正的求善的谦谦君子,学识广博精深,操行可嘉可赞,自己有了善果善行,还能兼善天下,达到最美好的境界,使终身求善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这就需要开展善的教育。济渎路学校以济渎命名,深受“济渎精神”浸润,影响深远。如:常务副校长轮值制、教师集体生日、自下而上的制度形成规则
6、、“三比四好五主题五个百”德育系列活动等,都与善有着密切的善缘,充分体现了“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善的教育与“济渎精神”一脉相承,关联密切。拼搏是求善的基础,奉献是求善的过程、修炼的途径;包容是求善过程中的人生智慧;求真是求善的发展目标,是精髓,是理想境界。所以,济渎路学校选择以“善”为校魂,以“善的教育”为学校的发展主题。二、学校精神:崇道崇道崇志崇道道是超越有形、有声世界之上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一只支配世界的看不见的手,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原理,而道正是求善、为善、积善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来源。崇道体现着科学精神,意味着校园人都要崇尚科学:教师要研究科学的教育教
7、学理念,更新不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落伍的观念;学生要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学校要形成探究科学的气氛,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说出来的,是在行动中体悟出来的。行道为善需要勇气,因此校园人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中应有一种执着精神。大道无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生要独立思考,在认识上形成不同的见解,在行道中体现不同的风格,每个人都要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风格。崇德孔子说“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告诉我们,德就是只求有功,不要回报,为善不求供奉,只为结善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