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

ID:18763361

大小:618.00 KB

页数:136页

时间:2018-09-22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_第1页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_第2页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_第3页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_第4页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讲课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异常的学科,它要研究人的心理异常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2、有关异常的概念异常即非正常现象。其他相关概念:疾病—健康障碍—通畅失调—平衡变态—常态3、心理健康的正态分布曲线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4、变态心理学的任务①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②提供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和方法③对心理异常进行科学分类④发展有关变态心理学理论5、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变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变态

2、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二、心理异常类别与判别标准1、心理异常的类别①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②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③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CCMD-3的分类:①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病变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②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③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④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⑤癔病、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⑥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⑦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⑧精神发育迟缓与其他心理发育障碍;⑨儿童和少年期的多动、品行、及情绪障

3、碍;(10)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如诈病、自杀)。2、判别正常与否的标准①以经验作为标准②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③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④统计学标准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①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②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③对心理异常的病因的描述④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主要研究方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调查研究法③相关研究法④实验研究法⑤病程研究法⑥临床研究法四、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一般分为下面几个时期:①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475年)对心理异常的看法②中世纪时期(476-1700年)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4、③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对心理异常的看法④近代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思考:1、正常与异常有没有绝对的界限?2、各判别标准有怎样的限制?3、个案研究法和临床研究法有怎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参考书籍:①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②精神障碍典型病例分析,翁永振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③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罗伯特.斯彼德著,庞天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④实验临床心理学,陈仲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⑤AbnormalPsychology,bySusan

5、Nolen-Hoeksema,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一、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1、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原因,如遗传因素、大脑机能、生化因素和素质等,主张通过药物等医疗手段来治疗心理异常者。2、贡献与不足二、心理动力学模式1、精神分析的理论模式强调性的动力及潜意识中欲望与压抑这一对矛盾冲突在神经症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揭示潜意识的方法来重建患者的人格。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意识的三个层面、人格结构说、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焦虑及自我防御机制、自由联想和释梦等。2、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动

6、力,认为自我保持、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基本的动力。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透过同感、尊重和真诚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达到自我的整合。3、两种动力学理论的比较①共同点②异同点③各种的贡献与不足三、行为认知模式1、行为主义理论①基本观点:强调环境及后天的学习在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主要学习原理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模仿原理等。主张通过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②贡献与不足2、认知行为理论①基本观点:强调个体对所遇事件的看法及认知模式在情绪和行为产生

7、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认知调整的方法来改变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代表人物:亚伯.艾利斯(AlbertEllis)②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③常见非理性信念绝对化思维极端化任意推断夸大和缩小糟糕至极等④理性情绪疗法A—事件B—对事件的认知C—情绪和行为反应D-辩论E—效果⑤贡献与不足四、社会文化模式1、基本观点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及

8、生活事件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主张通过改良社会来防治心理异常的发生。2、贡献与不足五、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异常的多维度因素,认为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导致了心理异常的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