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686876
大小:4.40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8-09-21
《《求谏》课件(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太宗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凌烟阁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徵,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魏徵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徵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
2、魏徵死后,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西域诸国使臣的盛大图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兰亭序》的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书法界的忌日。《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
3、、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作者:吴兢(jīng)(670—749),唐代史学家。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唐书》、《唐春秋》,撰述甚多,仅《贞观政要》一书传世。《贞观政要》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
4、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疏通课文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译文①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
5、治教化的得失。①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译文①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译文①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①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
6、须极言规谏。”译文①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②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译文②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译文②
7、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达到太平。”②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译文②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
8、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②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译文②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译文③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