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

ID:18684683

大小:15.42 MB

页数:150页

时间:2018-09-21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_第1页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_第2页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_第3页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_第4页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胃肠道恶性疾病的影像诊断黎凤媛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晚上好胃肠道上皮性恶性肿瘤的诊断胃上皮性恶性肿瘤:1、胃癌: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肠道上皮性恶性肿瘤2、十二指肠癌,3、小肠腺癌。4、结肠癌,结肠转移癌。胃部病变的影像诊断一.胃癌的病理及影像表现:胃癌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癌组织侵润只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其定义只考虑侵润深度,不考虑癌组织范围、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肉眼所见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和三个亚型:1型隆起型:肿瘤呈类圆形突向胃腔,高度超过5mm,边界清楚,基底宽,表面粗糙,双重造影显示为小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2型表面型:肿瘤表浅,平坦,沿黏膜及黏

2、膜下层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三个亚型中的隆起及凹陷均不超过5mm。双重造影表现,胃小区及胃小沟破坏,呈不规则颗粒状改变,病变界限清楚。3型凹陷型:肿瘤形成明显的凹陷,超过5mm,形状不规则,造影和加压法显示形态不整,边界清楚的龛影。周围黏膜皱襞可出现截断、状和融合,但有时难与溃疡的龛影鉴别。进展型胃癌:癌组织越过黏膜下层侵及肌层以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巨块形,或息肉型和增生型。2局限溃疡型3浸润溃疡型4弥漫浸润形1.侵润型胃癌:肿瘤沿胃壁侵润性生长,侵犯胃壁各层,使胃壁变厚、僵硬,弹性消失,形成革袋状胃。影像表现:胃腔体积变小,黏膜皱襞消失,胃壁僵硬

3、,蠕动消失,钡剂排空过快。2.息肉型或为肿块型、增生型,癌瘤向胃腔内生长,表面凹突不平,呈菜花状,基底较宽,胃壁浸润不明显。影像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双重像显示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周围分界清楚。3.溃疡型:癌瘤深达基层,形成大而浅的盘状溃疡,充盈像显示龛影周围有尖角症,指压痕。黏膜皱襞纠集融合或呈杵状。其边缘有一堤状隆起为环堤,环堤宽窄不一。骑跨于胃小弯角切迹时,表现为半月综合征。(一)图1胃小弯溃疡型癌钡剂造影显示:胃小弯角切迹处不规则龛影,有尖角症,指压痕,龛影周围有不规则环堤。胃小弯溃疡型癌肝门淋巴结转移图2CT扫描显示:肝门区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密

4、度均匀为增大的淋巴结。图(二)肝门淋巴结增大图(三)溃疡型胃癌图(一)溃疡型胃癌图(二)溃疡型胃癌图(三)胃底贲门癌肿块型图(一)胃底贲门癌累及脾和脾门图(二)侵润型胃癌双重造影表现图(一)肿瘤沿胃壁侵润生长,胃腔狭窄僵硬,与正常胃分界清楚,呈屋檐样改变。侵润性胃癌:图(二)图2:CT显示:胃窦壁增厚,窦腔变狭窄,呈细管状胃体扩大内有多量禁食潴留。胃肠道非上皮源性肿瘤胃肠道非上皮源性肿瘤中以间叶源性肿瘤最多见,其次为淋巴类肿瘤、转移性肿瘤,其中胃肠间质瘤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雪旺瘤

5、(神经源性肿瘤)很少见,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更为稀少。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雪旺细胞瘤的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不十分清楚。1983年以前将其归类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由于GIST对CD117具有特异性高阳性率表达及CD117对Cajal细胞的特异性表达。Kindblom等认为GIST是起源于Cajal细胞的肿瘤,(Cajal卡哈尔是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壁平滑肌组织内)。因此胃肠道间质瘤是不同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的独

6、立性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形和电子显微结构。GISTs对CD117的阳性率可达83%,CD34阳性率达67%。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病理组织学分型:按肿瘤细胞分化倾向将CIST归纳为4个主要类型:1、平滑肌分化型:2、神经分化型3、平滑肌与神经分化型4、未分化型,缺乏平滑肌与神经两种分化成分。组织细胞学:GIST细胞学形态变化较大,从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细胞排列结构和形态呈多样.GIST的组织学形态有部位的差异,胃的间质瘤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占70-80%、上皮样细胞型占20-30%,少数为混合型。小肠间质瘤通常是梭形细胞。梭

7、形细胞型:免疫组化显示平滑肌分化或神经分化。上皮样细胞型间质瘤:以前称为平滑肌母细胞瘤或怪异平滑肌瘤,由圆形空泡化的细胞或透明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可显示肌肉分化,神经分化,两者皆有或皆无。大体病理形态:胃肠道间质瘤通常是胃肠道肌层内肿块,根据与肠壁的关系分为四型。黏膜下型:肿瘤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浆膜下型: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突出,并有细蒂与胃肠壁固有层相连。大多数肿块呈膨胀性生长,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切面不呈旋涡状,可出血、坏死、囊性变。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壁以外的腹内组织,大网膜,肠系膜。GIST的良恶性划分

8、:Emory等提出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