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

ID:18664459

大小:2.81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9-20

上传者:U-10015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_第1页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_第2页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_第3页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_第4页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后欧洲设计讲义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战后欧洲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一、经济方面二战开始后,欧洲所有的参战国几乎都终止了经济建设,双方各国都把一切资源(资金、人力(包括设计人才))都用在了军事上。设计师、工程师都参与到与战争有关的设计工作中,刚刚形成起来的现代设计也随之停顿。“吉普”(Jeep)一词即源于“GP”这一发音,而“GP”其实就是“通用”,“多功能”,“多用途”(GeneralPurpose)的缩写。美国大兵把吉普车的用途发挥到极致,就象使用一把瑞士军用小刀一样.在前保险杠上装上除雪犁,吉普车变成扫雪车;装上合适的轮子,吉普车变成能够在铁路上行驶的轨道车;吉普车能在各种地形上充当火线担架兵,在前座后面和平坦的引擎盖上都可以横放担架;吉普车还在盟军的空军基地上牵引弹药车为飞机挂弹.......  美国大兵还把吉普车当成家里的"T"型车一样使用.在北非,他们扒掉一侧前轮的轮胎,支起车辆,装上一条传动皮带来驱动榨油机榨取橄榄油;用同样的方法,在新几内亚驱动制冰机制造冰块来作冰激凌;甚至在吉普车后面挂上犁铧,和拖拉机一样犁田。看上去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和行驶无关的零件和装饰。见棱见角的车身,所有的外观线条尽量取直;车辆的离地间隙大,但车辆的高度又很低,驾驶者端坐在座椅上,高高在上地驾驶车辆,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就象座在家门口的最高一级木台阶上一样”;连门都没有,只是在通常应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方向盘看上去极简陋,四根幅条就是铁圆条,仪表也只有最必要的;刮雨器是手动的,有一个手摇的曲柄,一边开车一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前桥前突,从侧面看前轮胎在整个车辆的最前端,车身也很短,后排的乘员显得比较局促;悬挂比较硬,乘座舒适性很差;可折叠的车篷只能象征性的遮风避雨.......可是,这种简陋的汽车却是美国大兵们最钟爱的武器,也使盟军的高级将领赞不绝口。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吉普车是一种纯种的军用车辆。虽然简陋,却符合当时战争的需要(人机工程学),满足了美军作战方式的要求,大幅度地提高了美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和战斗力。美军的评价:没有吉普我们无法继续战斗。象狗那样忠诚,象骡那样强壮,象山羊那样敏捷。苏军战士对美国援助的武器一般没有好感,比如美国坦克(苏联的T-34坦克更好)和P-39空中眼镜蛇战斗机.因为它们并不太适合苏联战场.唯独对吉普车和斯蒂倍克SU-6卡车,苏军战士很有好感。这充分体现了jeep的设计适应了战争中士兵的使用需求。根据前苏联伏尔加轿车技术并借鉴了美国Jeep越野车的外形开发了一款纯正的四驱、四门越野车,于1965年投产,当时主要作为军方的指挥车。被称为“北京212”。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美国B2远程隐形轰炸机(1988)——1944年试飞的Goth229(图林根州——位于图林根森林山前地带北部的县城)苏联米格-15(1947年)“乌鸦”战斗机──官方编号Ta-183(1944年)美国F-86“佩刀”(1947年)“乌鸦”战斗机没有参加过实战并且貌不惊人,但它的直系后代却名震天下──那就是在5年后的朝鲜战场上飞翔的战鹰:苏联生产的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击落1106架美军飞机,其中包括650架F-86“佩刀”战机2006年米其林创意大赛中德国工业设计师TillmanSchlitz季曼•舒尔茨&OliverKeller奥利韦•克勒尔的新作品——履带式摩托Baal([der]主神。太阳神。邪神。丰饶之神。偶像。)(单座)和Hyanide(双座)。利用柔性橡胶制成的履带,履带可确保它与地面最大程度地紧密接触。适合多种不同路面行驶,所以无论在泥泞的沼泽地,还是布满厚厚积雪的马路等平常车辆难以行驶的情况下,它都能应付自如。不仅可以用手而且还可以用脚来控制驾驶。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就热衷于半履带式摩托车的研制,先后研制出1t、3t、8t、12t、18t、24t等多种型号的半履带式车辆,其中,小型的半履带式车命名为HK100型kleinesKenttenkraftrat“履带式摩托车”,由兵器局第6科负责研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空运的半履带式车辆。德国的研制工作于1939年开始,研制工作进展很快,1940年初就制成了样车,到1944年共生产了近9000辆。1、欧洲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马歇尔计划背景A、美国从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出发,为形成一个在美国卵翼下的西欧,在战后大力扶持欧洲的经济复苏,马歇尔计划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B、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靠欧洲自身恢复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C、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在战前,西欧的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东欧出口的余粮,但这一贸易路径此时已被铁幕几乎完全阻断了。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D、最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间德国有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的情况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的民用煤炭需求,工业生产不得不被停止。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的考虑也是提出这一计划的重要动机之一。E、加之战后的普遍贫穷为共产党势力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本国战争期间的反抗斗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使其声望急剧增长。在这些国家战后的选举中,共产党取得了普遍性的成功。资本主义阵营迫切需要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阵营,来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从而提出此计划。(2)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马歇尔计划实施得结果:A、经过美国得经济援助,到1951年,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援助使50年代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普遍由复苏转向繁荣。到50年代末,欧洲市场已经充满了大量的消费品。其经济的发展不仅从美国的扶持下逐渐独立出来,而且形成了与美国相抗衡、并与之竞争的强大的经济阵营——欧共体。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B、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欧洲联盟(欧盟)(3)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苏联在东欧建立的马歇尔计划的替代品,但是比起美国人,苏联人显然没有那么慷慨。经互会很大程度上是苏联从她的卫星国那里掠夺原料的工具。因此相比较于西欧,东欧的经济恢复速度明显要慢上很多。甚至很多人认为在共产党统治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从来就没有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这直接导致了东欧国家短缺经济形成,同时也极大地拉大了东西方阵营间的财富鸿沟。(不过东欧的极权国家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能够利用政权的力量强行实施配给制度以及财政紧缩政策,从而强制使一些资源向重建方向定向流动,这对西方国家而言是不可能的。)不过在东欧国家中有一个例外——南斯拉夫。这个不属于共产主义阵营的共产党国家在这一时期从美国处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援助,但这些援助通常不被视作马歇尔计划的组成部分。2、国际贸易市场向全球化发展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阶段发展到跨国公司垄断阶段,国际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国际市场的国界正在消失。欧洲在经过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体化逐步形成。(欧共体、欧盟-欧洲货币单位、欧元)共同的市场使各国工业产品都必须符合与遵从相同的产品条例和规章,并有相应的法律给予约束,有同样的度量衡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等等(欧标、美标)。(秦朝统一中国除了疆域的统一外,对中国的发展最大的推动是文字、度量衡的统一)。这样的国际经济大气候势必会对战后的欧洲设计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的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率先应用全球化战略思想抢得先机,使日本得产品畅销全球——sony(welkman)、toyota(花冠)等)3、工业化意识的彻底改变美国30~40年代依靠发展产品设针和制造以拯救经济大萧条的先例,已足以使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加速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设计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是恢复经济建设、使产品走向世界贸易市场的必经之路。因此,战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竭尽全力超越仍然遗留着的传统手工艺的局限,使工业设计努力达到工业化生产的水准,以使产品生产早日走上完全现代化的道路。60年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西欧、北美、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高涨,直到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发展势头才减缓下来)。这是一个富庶而又充满乐观主义的时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程度的体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即将出现动荡和转机的时代,因为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也正在这个黄金时期开始显露出来。现代主义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颠峰——国际主义,富裕起来的人们已厌倦了单一化的风格,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经济衰退、反主流思潮兴起——文化、音乐(摇滚)、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变革时代、多元化时代的到来。Pop设计、反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风格接踵而来。(那是另一个讲题了,这里就不作过多的描述)同一时期,国内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街头年青人流行服饰也出现对文革时期的“革命风格”的反叛潮流。二、技术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与新材料的发明应用为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和推动作用。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1)二战期间为战争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探索成果,在战后都投入到民用品的制造上来。例如飞机工业可能是最能体现这一技术转变的。战前,没有一架飞机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制造。战争的需求迫使飞机工业必须摆脱手工艺生产方式,而进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轨道,这就激发了对标准化和批量生产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探索。与之相应的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技术也有新的发展。战争期间还研制出了多种质量轻强度高的合金材料,原有的材料连接技术被新的技术替代(如从铆钉连接到点焊、弧型焊接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比如,金属冲压成型技术(themetal-bashing)对于战后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加工技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工业设计师广泛采用,因为比较能够取得整体的、圆滑的流线型外部,因此,不少战后初期的经典设计作品都是利用这种工艺制成的,比如意大利设计师尼佐利(MarcelloNiZZoli.1887-1969)为奥利维蒂公司于1948年设计的“列克辛康型”打字机;直升飞机设计师科拉的罗.达斯卡尼奥(CorradinoD'Ascanio1891—1981)为皮亚吉奥(Piaggio)公司设计的’VESPA’“维斯帕”小型踏板摩托车(1946年)都是采用这种工艺生产的。这些设计都成为了战后设计的重要代表作品。2)50年代后期开始,塑料工业的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石油化工业的兴起而进入到一个辉煌时期。各种合成树脂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使产品设计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天地。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国的设计师就开始用廉价且可塑性强的塑料来代替金属生产出一系列出色的电器产品外壳。到60年代,这种材料在产品生产领域已极为普及了,因而60年代又被称为“合成树脂时代”塑料相对其他材料的优势使它在战后迅速进入产品生产领域,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A.塑料解决了战后自然材料短缺对产品制造业带来的压力。B.塑料是由模具生产,加工简便是塑料的一大特点。C.制造工艺的简便和快速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D.塑料的超强可塑性和整体性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设计天地。亨利·德雷夫斯(HenryDreyfess,1903-1972)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1930年开始与贝尔公司合作,德雷夫斯坚持设计工业产品应该考虑的是高度舒适的功能性,他与贝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提出了"从内到外(Fromtheinsideout)"的设计原则,公司开始认为这种方式会使电话看来过于机械化,但在他的反复论证以后,公司终于同意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电话机的最大特点是不受市场的竞争压力,因为电话服务具有相当高的垄断特点,贝尔公司长期以来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基本不受竞争的威胁。因而,德雷夫斯可以比较少的考虑外型设计在市场上的竞争效果,而更多地集中在电话机的完美功能性设计方面。贝尔公司1927年第一次引进横放电话筒,改变了以往纵放电话筒的设计,1937年德雷夫斯提出了从功能出发,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被贝尔公司采用。德雷夫斯设计的300型电话机,今天看起来虽然老式,但这一设计首次把过去分为两部分、体积很大的电话机缩小为一个整体,听筒和话筒也合而为一,这个设计的成功,使贝尔公司与德雷夫斯签订了长期的设计咨询合约。德雷夫斯首创人体工程学1955年出版了《为人的设计》一书,书中收集了大量的人体工程学资料,1961年他出版了著作《人体度量》(theMeasureofMan)一书,从而为设计界奠定了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德雷夫斯成为最早把人体工程学系统运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设计家,对于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40年代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使电子产品小型化成为可能,使电视、收音机等视听技术得以发展,并为战后的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开启了空间。(50年代后期,遗传工程、太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三、社会文化工业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念、消费观等)大工业生产方式产品设计1、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必然会导致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在战前,顺应工业化生产的现代主义产品已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并慢慢促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当然是产品真正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时)(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反映的就是大工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例如汽车改变生活)2、战后西方社会在经历了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期后,富裕的人群不断增长,对产品的需求也相应的大大增加。各种消费品参与到几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汽车、家用电器等)和工作(打字机、电话、办公用品等)中。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大大提高。(格里高利·派克/奥黛丽·赫本电影《罗马假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结束了手工劳动,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时间。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3、战后传播媒介得到迅速发展,伴随着电视、广播、电影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和出版业的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成为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从平面广告多种媒体广告)人类的发展进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消费主义时代。(产品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同时需要不断改进产品、推陈出新以完善新的生活方式。)因而,这个时期,设计参与建立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使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市场方面的自觉意识大大增强了。这对设计的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四、设计形势虽然工业设计形成于20世纪初,在二战前已经有相当规模得发展,特别是在美国(30年代)的发展。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作为一个职业,他的形成却是在二战以后。二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工业革命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直到这个时期,工业设计才真正被社会普遍公认,并广泛开展起来(当然指的是西方国家)。同时工业设计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思想、观念、设计方法以及工业设计教育等全方面发展起来。1、设计思想的传播和发展50年代产品制造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忙于扩大生产、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这时期的工业设计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强调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工程与技术的作用、强调大量生产以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时期,是一个注重有效性而不是强调式样的理性主义时期,这是与战后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形势相适应的。设计在强调建立新型生活方式的作用时,尤其注重产品功能的合理性;设计又致力于为企业和国家在国际贸易竟争中树立形象、获得优势。因而在注重产品质量并致力于创造产品的系列化形象中,出现了世界一流的产品集团(如:荷兰的飞利浦、意大利的奥利维蒂、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日本的索尼、德国的布劳恩-博朗等等)。可以说,前一时期现代运动所形成的功能主义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成为决大部分获得国际声誉的欧、美、日大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上一直遵循的原则。同时,在产品功能合理性的探索向着更科学的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正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工业设计在战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它在科学性上的发展,体现在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和应用上。(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人机工程学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虽然本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只有近50年历史。在这段形成与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经验人机工程学.20世纪初,美国学者F.w。泰罗(Frederick.w.Taylor)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首创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并据此制订了一整套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操作方法,并考虑了人使用的机器、工具,材料及作业环境的标准化问题。例如他曾经研究过铲子的最佳形状、重量,研究过如何减少由于动作不合理而引起的疲劳等。其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其中动作时间研究、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分析、工具设计、装备布置等,都涉及人和机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而且都与如何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有关,其中有些原则至今对人机工程学研究仍有一定意义。因此,人们认为他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是后来人机工程学发展的奠基石。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前,称为经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试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3规划利用人力的最好方法,制订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研究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好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促进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通力合作。在经验人机工程学发展阶段,研究者大都是心理学家,其中突出的代表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H.闵斯特泼格(H.Munsterberg),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他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闵氏把心理学研究工作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联系起来,对选择、培训人员与改善工作条件、减轻疲劳等问题曾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由于当时该学科的研究偏重于心理学方面,因而在这一阶段大多称本学科为“应用实验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程技术方面的优选上,在人机关系上是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人适应于机器。经验人机工程学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复杂程度和负荷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因而改革工具,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效率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从而使研究者对经验人机工程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并促使经验人机工程学发展为科学人机工程学。本学科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效能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和装备。但由于片面注重新式武器和装备的功能研究,而忽视了其中“人的因素”,因而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屡见不鲜。例如,由于战斗机中座舱及仪表位置设计不当,造成飞行员误读仪表和误用操纵器而导致意外事故,或由于操作复杂、不灵活和不符合人的生理尺寸而造成战斗命中率低等现象经常发生。失败的教训引起决策者和设计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分析研究,逐步认识到,在人和武器的关系中,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并深深感到“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还认识到,要设计好一个高效能的装备,只具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军事领域中开展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例如,为了使所设计的武器能够符合战士的生理特点,武器设计工程师不得不把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请去为设计操纵合理的武器而出谋献策,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军事领域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和应用,使科学人机工程学应运而生。科学人机工程学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在其发展的后一阶段,由于战争的结束,本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如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建筑设施以及生活用品等。人们还提出在设计工业机械设备时也应集中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智慧。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已超出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使许多生理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涉身到该学科中来共同研究,从而使本学科的名称也有所变化,大多称为“工程心理学”。本学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人体工程学的奠基人——德雷夫斯的一个强烈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因而他开始发展人体工程学的数据。他多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1955年出版了《为人的设计》一书,书中收集了大量的人体工程学资料,1961年他出版了著作《人体度量》(theMeasureofMan)一书,从而为设计界奠定了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德雷夫斯成为最早把人体工程学系统运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设计家,对于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德雷夫斯的人体工程学研究成果,体现在1955年以来他为约翰·迪尔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外型简练、与人相关的部件设计合乎人体的基本适应要求,这是工业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与发展。捷克斯洛伐克的尼杰利工业艺术学校NejedlyschoolofIndustrial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Art的教员科瓦尔ZdeněkKovář1952年设计出具有人体工程学的剪刀握柄,引起大量模仿,如芬兰的菲斯卡Fiskar在1967年设计的剪刀就深受其影响。二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设计师过分迷恋于人体工程学,认为一旦人体工程因素得到最佳应用,产品就会完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不完善的,它忽略了工业设计的其他因素和要求。其实,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工业设计在战后年代的确被反复的论证和讨论:到底应该是完全理性化的、逻辑化的、科学技术化的学科,还是兼而具有科学技术特点,同时兼顾艺术特征的综合学科呢?早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约翰.拉斯金已经提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这个提法又出现在比利时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口中。沃尔特.格罗佩斯建立包豪斯的时候,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技术,以哪个为中心,依然是在设计和设计教育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战后,这个问题重新被企业界、设计教育界提出来,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探讨。)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对战后的美国影响最大,并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战前的商业主义设计思想相对抗的强大阵营。功能主义强调设计的理性和诚实,因此也建立了特有的设计美学。于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简洁、朴素、严谨、形体符合功能的、既能体现新时代的崭新生活、又显得温文而雅的产品形象,便成了设计师、制造商以及消费社会共同欣赏的口味,并被冠以“优良形式”(GoodForm)或“优良设计”(GoodDesign)而广泛推广。事实上,优良设计包含着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将设计的诚挚与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联系起来,这是战前现代主义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在战后新的工业化进程中,中产阶级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主要社会构成,而这种“优良设计”就尤为中产阶级以及上层人士所喜爱。因此也能说,优良设计是现代设计文化的集中体现。在60年代后期,当后出生的第二代人成为社会又一股强大消费群体时,这种设计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理性主义并不能概括这一时期的设计全貌。即使是在现代主义发展到国际主义的美国,功能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设计也呈现出各自的差异;此外,非理性的设计在50年代也已有发展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其中意大利的探索尤为突出,美国30年代所建立的一套工设计体系已经广泛传播,因而商业设计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表现。(主流设计思想与非主流世纪思想共存)2、设计机构战后。设计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是,宣传设计思想、推动设计发展已成为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公众事业,表现在设计热衷于增加公众威望,各种展览、刊物,书籍以及众多的设计组织相继成立。1)当时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他以举办众多设计展览而成为传播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2)各种刊物或书籍的出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著推波助澜的作用,英国的《设计》(Design),美国的《工业设计》(IndustrialDesignMagazine),意大利的《多姆斯》(Domus),都颇有影响力,甚至担当了设计文化发展中的前卫角色。3)最有意义的是战后各种协会等设计组织或设计机构相继成立,而且有许多是官方组织,这标志着推助工业设计的发展已被当作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如:还在二战时,英国成立了“英国工业设计协会”(COID),后又相继成立了“设计中心”(DesignCenter)战后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由政府举办的最大型最有影响的设计机构。40年代后期成立的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ASID)对于关国战后直至今日的设计发展都极有影响。德国、意大利.西欧各国以及日本,都有相应的官方机构,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这些组织主要以举办各种展览,设立各种设计奖等方式对其本国甚至世界的设计发展产生影响。iF奖与红点奖(redrot)和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iF奖——iFDesignAward,简称“iF”,创立于1954年,该奖是由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工业设计机构--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iFIndustrieForumDesign)每年定期举办的。已经被国际公认为当代工业设计领域中的“金像奖”!红点奖(reddot)——德国reddot红点奖,起初,它纯粹只是一个德国的设计奖,但逐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奖。reddot红点奖是设计界中的奥斯卡,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尊贵的设计奖。拥有50年历史,建立于“促进环境和人类和谐的设计”原则之上的著名的reddot红点奖,是由“HausIndustrieform”基金在德国Essen最初创立的。这个设计奖在1992年,PeterZec教授指引下,将自1955年以来延续了37年的名称改为“reddot”。每年,一些杰出的行业产品设计、传播设计因其达到设计品质的极高境界而被授予“reddot红点至尊奖”IDEA奖——美国IDEA奖全称是INDUSTRIALDESIGNEXCELLENCEAWARDS。该奖项的设立于1979年,主要是颁发给已经发售的产品,素有工业界“奥斯卡”奖的美称。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IDEA自九十年代以来在全世界极具影响,每年的评奖与颁奖活动不仅成为美国制造业彰显设计成果最重要的事件,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IDEA由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主办、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担任评审的工业设计竞赛。每年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从特定的工业领域选出顶级的产品设计,授予工业设计奖(IDEA),并公布于当期的商业周刊杂志。日本的“gmark”奖——(GoodDesignAward优良设计奖)创办于1957年,至今已有50年,作为政府鼓励与促进企业由以往仿制欧美设计转向自主开发的最重要举措,GMark奖借鉴英、美的经验,成功地在日本企业中培育出了重设计、赛开发的精神与氛围,对推动日本制造业的整体设计水平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获奖作品被授予G-Mark标志,这是其高品质和易用的象征。调查表明,65%的日本民众认可这一标志。G-Mark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奖之一。做为政府性的奖项,GMark设计奖主要的评选对象是日本国内的设计作品,其中又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之所以这样一个地区性的奖项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是因为GMark设计奖最初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二战后的日本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为日本经济在20世纪末的腾飞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GMark设计奖也借助众多优秀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影响而享誉海外。像意大利米兰三年展(MilanTriennale)一直是设计思潮最活跃的领域。“金罗盘奖”——“金罗盘”(Compassod'Oro)奖创立于1954年,每三年评选一次,目的是推动意大利设计的品质。,被不少欧洲人认为是设计国际最高奖项。但评来评去,好像美国人基本没有份。美国是产业大国,虽说产品一般比较实用,没欧洲产品那么细腻和经得起推敲,但是一方面质量不算太差,另一方面对国际设计的影响也大。好像IBM电脑,一度成了“个人电脑”的同义词。苹果公司发明的鼠标和视窗,有谁不用?因此,虽然“金罗盘”地位很高,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但由于地区性强,加上“欧洲中心论”的运作,美国人一般不在乎那个奖,它想要当“设计奖中的奥斯卡”比较难。设计奖之所以难,因为但凡政府举办,就有政治色彩,这是设计界很忌讳的。但是,又不能够让设计的行业协会来举办,好像工业设计协会、平面设计协会这些机构,如果他们来办,仅仅是行会的甚至是会员的作品评选,更加狭窄。所以工业产品出现也有近百年历史了,有关这方面的国际大奖始终缺乏。近年来,美国的工业设计协会和《商业周刊》(BusinessWeek)组成评委会,每年自己评最佳设计。记得刚开始时,没人看好这个大奖的前景,因为在他们前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惨败“滑铁卢”了。没想他们就那么每年一次的在刊物上公布结果,慢慢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兴趣,大奖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多的放在这个评选上面。在我教书的美国大学中,报导最佳设计奖这期的刊物总是很快卖完,大家也经常议论——我可以说是眼看着这个奖项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设计奖了。当然’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组织是1957年在伦敦成立的“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CouncilofSocietiesofIndustrialDesign。简称ICSID)。这是一个工业设计的国际组织.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成员来自各国的工业设计协会或受政府资助的工业设计机构。联合会的主要活动是举办两年一度的年会,每届会议都有当时设计领域以及各种社会所关注的世界性主题,发表论集.此外.还举办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对推动设计发展起到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1959年当第一次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时.这个国际性组织就拥有了来自17个国家23个组织的成员。可以说,联合会的成立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真正标志了人类对工业设计这项事业的意义、作用及其内容有了一个广泛的共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和名称一直是含混不清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什么“工业美术”、“实用美术”、“外型美化”、“产品造型”等(我读书时的专业名称就是工业造型专业),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即使是在工业设计职业化较早的美国,工业设计活动也被认为仅仅是式样美化工作,通用汽车早期的设计部门就叫色彩与式样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决定了英语词组“IndustrialDesign”(1920年左右一个名为JosephSinel约瑟夫.席奈的美籍新西兰人在他的名片上印上了这个名词。)作为决定这项职业的共享名词,从此,IndustrialDesign不仅在英语国家。甚至在其些国家也作为正式名称使用。虽然如此,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官方,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模糊,工业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1971年第七届年会为工业设计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适应物品特质,不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意即著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1981年第十一次年会上给工业设计定义又作了修订:“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对工业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也真正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官方定义。当时明确了工业设计师是:“通过训练并具备技术知识,实践经验和视觉的灵敏,以决定那些通过工业程序大量生产的物品的材料,构造.形状和色彩,表面处理和装饰”,并且“他可以是在不同的时候参与一个工业化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方面或部分工作”。事实上,从1959年至今的历届年会讨论的主题中可以看到(见附录),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的事业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始终使世界范图的人们都能不断地意识到工业设计所担负的影响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职责。届次时间地点主题主要内容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11959斯德哥尔摩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现状报告、工业设计师的培养21961威尼斯设计与系统工业设计的社会作用、工业设计师的培养、工业设计的职能31963巴黎工业设计-统一的因素如何对待现代的混乱局面、设计的盗用、工业设计师的培养41965维也纳设计与公众设计与交通、保健、道路和教育、工业设计师的培养51967蒙特利尔从人类到人类人类的需求、知识、能力;设计专业学生专门会议61969伦敦设计社会与未来未来、机会与设计、未来社会的艺术与设计等11个专题71971伊维萨时代变迁与设计60个各种专题发言(论坛)81973京都心灵与物质与自然、人类、社会、文化四个领域相关的30多个专题91975莫斯科为人类和社会而设计设计与国家政策、科学、儿童、环境、残障人士101977都柏林识别与发展识别与发展111979墨西哥城工业设计-人类发展的要素工业设计在社会开发中的作用、工业设计与企业等5个专题121981赫尔辛基综合设计设计与生产、设计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等6个专题131983米兰从匙子到城市设计与生产、设计与科学技术、世界的匙子设计等14个专题141985华盛顿现实与愿望世界现状、优秀设计等4个专题151987阿姆斯特丹设计响应161989名古屋正在形成的新景观设计的作用等多个专题3、工业设计教育战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也为各发达国家普遍关注。包豪斯所建立的1套设计教育体系对战后设计和建筑教育的影响极为显著。受纳粹迫害的包豪斯成员30年代后期在美国继续了他们的教育事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由1937年格罗皮乌斯到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任主任、布鲁尔跟随到了哈佛;1937年密斯.凡.德洛(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到了伊利诺理工学院;格罗皮乌斯等人倡议:由曾主持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莫霍利.纳吉创办的芝加哥新包豪斯设计学校.后归入伊利诺理工学院,改名为设计学院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InstituteofDesign)。在德国,虽然包豪斯已成为历史,但其精神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50年代由包豪斯成员马克思.比尔等人创办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真正成为战后欧洲的新包豪斯,其教学思想在更加注重设计的理性与科学的同时,也形成了战后新功能主义的思想核心事实上,由于3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活动异常活跃,而且已经职业化,同时,开展职业教育的意识也早已萌发。与欧洲的设计教育探索有很大不同的是,美国发展设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市场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实际训练和市场意识.像布拉特学院(PrattInstitute),加州理工学院的设计学校(CalifoniaSchoolofDesign)等,都是最早对美国工业设计产生影响的教学机构。当然.开始时对设计教育主张各有争议。40年代后期,美国的工业设计师学院(TheIndustrialDesigner,Institute)建立了一套最完整的四年制设计教育计划.虽然这一方案远远超过当时所能接受的水平.但对工业设计教育要培养何种素质人才的考虑上已相当完善了。对工业设计教育的认识有相当时期莫衷一是.这从教育机构本身的性质可以看到。战后各种设计教育机构主要分布在理工科和艺术类院校.这种情形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4、工业设计体系如果说德国人对于工业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教育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把社会利益当作设计教育和设计本身目的,那么,美国对于世界设计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了工业设计,并且把工业设计职业化。由于美国的工业发达,经济成熟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工业设计变成一门独立职业的国家。而这个职业化的过程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已经开始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等地出现了。如果说30年代工业设计职业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计师能积极地将他们的创造才能运用于工业生产的需要,那么,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正是制造商认识到了设计所产生的种种效能,并为设计师提供一些能证实其工作价值的机会,这样,工业设计才能真正获得现实的效益。美国30年代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创立了一条独特的,卓有实效的工业设计发展道路。二次大战以后.工业设计与产品制造业紧密结合、制造业自觉地依靠工业设计的特殊作用的意识变得极为普遍,产品竞争激烈化却是增强这种意识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进入50年代.世界范围内一种集设计、生产和市场销售为整体的工业设计体系普遍形成了.这套体系基本是按美国30年代创立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以自由工业设计师和驻厂工业设计师两种方式开展工业设计活动,前者开设设计事务所。接受各方面的订单设计,而后者则从属于大企业或公司,为专门的设计部门工作.或者做顾问与咨询工作。战后一个极为重要特征是,工业设计企业化越来越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因为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产品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产品的类型越来越广泛.因而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样,即使原来能够胜任多方设计工作的自由设计师,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此时的技术知识和设计力量已远远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了,因此,这一时期的明显变化是,自由设计师趋向于和某一类型或某一专业的专家组织在一起合作设计(现在我国的设计公司也具有这一特点:某些公司专门做手机设计、医疗器械、玩具设计等等)。更普通的是在大企业中兼职或当顾问。对于所有企业和制造商来说,他们也曰益趋向于设立自己企业内的工业设计中心,以使本企业的产品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驻厂设计师的方式,便成为战后工业设计的重要方向.(90年代后期我国的大型企业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在企业里设置设计中心,如海尔电器的海高设计公司,美的集团的美的设计中心等,发展到现在,设计部已进入企业决策层,台湾的BENQ公司的设计部放在企业办公楼的顶层,高于董事长,甚至可以看见和听到董事长办公室里的情景和声音,足以体现BENQ公司对设计的重视,以至于BENQ公司在近些年来拿到几十项红点、if、idea、gmark大奖)。企业在提供实验场所,设计资金以及市场情报方面,都占有很大优势。而且,设计师又受到管理、后勤、生产等部门的纵向支持以及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部门的横向合作,这能使工业设计活动更有成效。由此,50年代起的产品特点是,许多极其成功的工业设计都来自工业设计师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像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德国布劳恩电器公司(Braun)意大利奥列维蒂公司(Olivetti)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Philips)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以及后来崛起的日本索尼(Sony)、松下(National)等公司,都是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有力的设计策略使其产品获得了国际声誉,并直至今日仍占领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对企业来说,工业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两方日益增长的要求;既要达到为企业增加利润,使产品便于销售的目的,又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种要求。因此,工业设计的最大任务是如何通过设计开发市场,使产品在竞争中获胜。一部分做法是更新式样,做广告宣传以刺激产品出售;而大部分较有竞争力的企业则是以更注重于如何利用新型的技术,材料,从使用方式上进一步发展产品.即所谓的功能性创新设计,从制造上进一步改进生产,提高效益,试图使其产品传达一种富有现代性的质量。服务以及信誉上的广泛印象,并以展示一种在视觉上统一的意象,即一种所谓“家族式样”(houseStyle)呈现给公众,以在形象上树立企业的甚至是国家的产品性格特征。如:荷兰的飞利浦电器制造公司始建于1891年的飞利浦(荷兰Eindhoven埃因霍温的灯泡厂);1914年,为开发产品,设立了“研究实验室”,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随着产品类型的增加和对工业设计作用的认识,工业设计逐步在该实验室形成,并从技术部门分化出来);1918年后开始生产无线电电子管配件;1920年开始生产无线电收音机;1927年收音机的销量超过灯泡,飞利浦成为当时收音机的同义词,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结构发生变化;1939年研制成功电动剃须刀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电器产品。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1925年Philips开始成立设计中心,专门从事产品外型以及包装、广告研究与设计的中心研究所——“有关工业设计中心”/或称为“造型设计中心”。1966年迁入Evoluon飞碟状建筑(Evoluon是一座颇具时代特色和外形独特的飞碟状建筑,它是1966年飞利浦公司为纪念公司75周年而建立的一座科学技术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从博物馆演变成世界级的会议中心。)今天的飞利浦设计已经发展为拥有450多位专业人员的国际性设计组织,成员来自35个不同的国家地区,并在7个国家的12个工作室中工作。让我们认识一下飞利浦设计上的5位领军人物吧,1、自1925年以后的25年,一直由路易斯.卡尔夫(LouisKalff)在设计部门坐镇,负责解决企划、产品和一些建筑的艺术方面问题。整合飞利浦公开形象并统一飞利浦标准颜色。他引入了官方使用的“Philips”字标,这一标准化并受保护的字标一直被沿用至今。关注照明与建筑的关系。2、然而,1950年以前,设计部门在飞利浦只是一个主要负责广告设计的很小的机构。它的设计策略没有作具体安排,还含混不清,没有明确的策略,直到建筑师瑞恩.维尔斯玛(ReinVeersema)入主设计部(1950-1966,1965-1966年由他的副手弗兰斯.凡.德.帕特FransvandcrPut管理)指挥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和剃须刀設计时,问题得到很大改善,才开始逐渐形成飞利浦公司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管理模式,在后继的设计主管的完善下,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管理策略。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瑞恩.维尔斯马(ReinVeersema)认为当一个大众化产品成为一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时,设计绝不仅仅是某个人个人风格的体现了,而更应该是聚合不同方面专家集体力量的体现。为使设计成为飞利浦主要规范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同时也向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如何组织工业设计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任务的建议。同时,他追求所有飞利浦产品必须都具有一种家族统一性的观念。3、1966年KnutYran克努特.依兰(1966-1980)接掌设计中心,他把设计视为一种交互约束的行为。他认为持续地与其他方面的专家合作和对话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很简单,设计所包涵的先进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他在职期间正好是飞利浦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时间,同时传统设计技巧和中央设计控制也都处于发展阶段。他坚信,在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他一直致力于优化新材料、技术、工具和技巧方面的信息交流。他接受了系统设计的思想,1973年策划了《家族风格手册》(Housestylemanual),寻求公司各方面的一致性。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飞利浦的设计流程图反映了他们的设计轨迹,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菲力普和其它欧洲的企业开始对于日本产品的质量和设计的发展速度感到忧虑。日本的成功表明,旧式的以生产适应国内市场的企业方式已经过时了,企业所面临的是一场愈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的争夺。(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尼的产品,索尼电器公司的产品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整个世界市场的,而不是单纯的为日本国内市场,为此,索尼在设计上、在产品的开发上、在广告和其它的促销活动上,都采取针对国际市场的方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具有很高的进取性和竞争性,因为采用这种国际市场的买方市场策略,销售直线上升,因此索尼产品的成长非常之迅速。)作为以欧洲市场为主的菲力普公司已经在欧洲市场感到索尼的压力。为了应付新的竞争态势,菲力普公司于1980年任命罗柏特.布莱什(RobertBlaich)担任设计部主任。布莱什是一个美国的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曾经在美国最大的室内设计和家具公司米勒公司工作。他提出了“全球设计”(GlobalDesign)的新概念,而对他来说,当时刺激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日本索尼公司的随身听(SONYWalkman)的全球性成功.为了形成新的、国际市场性的设计和产品开发方针,布莱什在菲力普公司组织新型的产品开发组,他招集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让他们一起讨论设计和生产的问题,新产品的开发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共同组成的小组进行的,他努力创造一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联合工作、充分对话的条件和气氛,使双方对于对方的工作程序有比较完整的理解。他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对于市场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好的了解,比如对包装,广告市场促销,顾客的反映等等,从而打破了以前封闭性的单纯产品设计方式,使设计与市场组合更好地联系起来.他同时提倡“产品语意学”(productsematics)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对于产品意义,产品部件的定义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布莱什的这种努力使菲力普公司的设计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使菲力普公司的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菲力普公司的设计模式改革,为欧美国家的大企业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因此,菲力普的体系又影响到其它的一些西方的大企业的设计体系和设计方式的改进。菲力普公司的这次改革,其实提出了工业设计在企业中的功能和定位的问题。工业设计到底是一个独立的产品造型设计活动呢,还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份。这个问题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背景下,在七十年代左右又重新被提出来讨论。菲力普公司的实践表明这个公司明确认为工业设计应该是属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总体组合的,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份。从John.Heskett约翰.赫斯克特1989年出版的《飞利浦公司:设计的企业管理研究》《philips:astudyofthecorporatemanagementofdesign》一书的产品开发阶段中的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市场与产品开发的关系是平等的。(要平等,设计就必须进入决策层)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RELATIONBETWEENTHEMAINDISCIPLINESINTHEPRODUCTDEVELOPMENTPROCESSINDUSTRIALDESIGN(VISION)DEVELOPMENTPRODUCTION(VISION)DevelopmentofaCOMMONVISIONBASEDONTEAMWORKresultingintheOptimumsolutionMainlybasedon:markelresearchmarkelanalysiseconomicalsituationdistributionsystemsMainlybasedon:technicalresearchtechnicalanalysiseconomicaltargetsproductionmethadsergonomicalresearchMainlybasedon:AesthelitalKnowledge(formcolours)SocialbackgroundsculturalbackgroundsvisualtrendsenvironmentalrelationergonomicalrequestmentsPRODUCTORPRODUCTRANGEMARKETING(VISION)1984年产品开发阶段中的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图(选自John.Heskett约翰.赫斯克特1989年出版的《飞利浦公司:设计的企业管理研究》《philips:astudyofthecorporatemanagementofdesign》一书)4、RobertBlaich(1980-1991)1930年生于纽约,毕业于美国锡拉库扎大学建筑学专业。目前致力于咨询、演讲和设计教育工作。  由RobertBlaich于1980年继承的设计组织被认为是一个职业的资源,但远远没到战略资源的程度。Blaich能够看到内在的弱点,并觉察到这一切需要重建。20世纪80年代,飞利浦的设计程序被重组,引入了新的透明的程序,使整个组织更加专注于市场。Blaich引入了企业工业设计的新的容量标准,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他1991年退休时,这一组织被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5、StefanoMarzano(1991年至今)米兰工艺学院毕业,现任飞利浦设计部首席执行官和首席创意总监。  自1991年Stefano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Marzano加入飞利浦公司以来,他一直坚信设计技术本身已经不能满足创造“相关的、有意义的解决方案来最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他执行了一种基于研究基础的战略,更加以人为本,被称为“高设计”。这一程序被很好地贯穿于整个商业程序并吸收了其他设计相关技巧,如趋势分析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智慧。Marzano仍然被这样一种信念驱使,解决方案不应该仅仅是因为技术上的可能性而被创造的,还应该考虑到人们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按照人们喜欢的方式去改善生活质量。校企合作的典范继包豪斯之后,有德国战后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fürGestaltung,Ulm)与德国的布劳恩(Braun)电器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德国乃至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一大典范。(在后面的德国讲题里具体介绍)战后这些企业或产品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优秀的工业设计计师。然而.设计师的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过去。种种复杂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因素必然导致工业设计工作日益理性化和组织真化,尽管工业设计师工作中的创造性仍不断得到鼓励.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高度系统化的设计体系已成为开拓产品市场的基本条件。在上述这样的一种大的背景形势下,西方各国的工业设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因为各自的不同环境(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性格等等,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战后美国工业设计起点较高,又积极吸收欧洲的先进设计思想,在现代主义真正影响美国中,注重技术、材料和功能合理性的设计思考逐渐代替了30年代后期走向样式主义的流线型设计潮流;战后德国也发展了现代设计,尤为突出的是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共同努力,使战前理性主义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战后“新功能主义”设计的典范;英国,31 战后的欧洲工业设计讲义一——背景为改变战前产品设计与制造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状况,从各方面大力发展设计事业,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形的设计道路,并形成了以室内和家庭设计为主的“当代风格”(ContemporaryStyle);战后急剧工业化以后的意大利,走上了一条技术与美学同步前进的设计发展道路,对于他们来说,设计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是意大利文化的组成部份,是与他们的生活休息相关的,是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部份。意大利设计基本与美国的设计差不多,是以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和私人的独立设计事务所两个方面组成的。而设计的中心和设计教育的中心,都基本以米兰为主,加上都灵,全部在意大利的北部地区,也是意大利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意大利设计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各种前卫设计运动,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有意大利如此众多的激进设计集团,从阿斯米亚到孟菲斯集团,一系列激进的设计探索,使意大利的现代设计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拒绝单一风格、多元化风格并存的特点(这和意大利人的民族特点有关)。从而成为欧洲设计文化发展最活跃的领地。意大利设计另作详细的介绍。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各国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战后仍走着一条强调自然性、强调产品与生活关联性的独特的工业设计发展道路。对欧洲和美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而日本,在努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发展的前提下。竭力地吸收国外设计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集现代性与大和民族精神为一体的工业设计之路,其全球化战略相当成功。3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