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哲学意蕴关健《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9日 07版)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完善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在传播与内在需要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究竟能够在何种范围和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所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如何,是内外两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它取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程度,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灌输”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发生作用的内部机制,即社会成员对这种教育的需要、认同和主动选择。人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有着自觉的能动性,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其自觉能动性、选择能力逐渐增强。人的这种本性,决定了人从一开始对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接受与拒斥、认同与否定、选择和摒弃并存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如何,在于主体对其需要程度、认同程度和选择程度。这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与外在的灌输相比,是更为根本性的因素。 人之为人,总是会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情操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冲动。这种精神性的需要使人不盲目听从本能的驱使和欲望的牵引,而是依靠人的自觉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人会对充斥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产品进行甄别反思、去伪存真,摒弃那些缺乏内在合理性的思想观念,而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能够引领人的精神生活、能够促进个人进步和完善的价值观念。这样,人就会从精神需要的角度出发,理性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合理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整合和价值引领意义,从人的完善和意义世界建构的角度反思其对于人的精神价值。而一旦某种思想观念的教育变成了主体的“需要”,就会由他律的外在约束变成主体内在的自律约束,就会克服由灌输而导致的“异己性”和“排斥性”,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就会极大地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社会生活中的优秀精神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实践要求,但其共同的指向是引领社会精神生活、安顿人的意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的自我完善的精神需要两者之间有着契合之处。对于个人来说,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价值认同根源在于其与完善自身和构建意义世界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灌输”,但实质上,源于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安顿意义世界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它以软性的方式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和领导权。权力的强制性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证自明的合法性。毋庸质疑,通过权力的强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可以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程,减少教育中出现的梗阻,保障教育途径的畅通,使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但仅仅具有形式合理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不完备的,形式合理性仅仅是完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必然要对其内在的价值理念进行追问,对其价值合理性进行考量。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蕴含着价值合理性。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逐步加快,各种文化间的影响和渗透也在逐步加剧。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道德相对主义大行其道,道德准则的普遍有效性受到质疑。具体到中国,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背后实际隐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的某种无序和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精神纽带,作为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接纳和认同的价值体系,它力图消解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使现存的各种价值观念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核心价值体系既不企图消灭各种价值主张,又要对各种主张进行价值引领和导向,把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反映社会本质的共性问题作为教育内容。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科学内涵,可以说,它是当前形势下整合社会力量、凝聚民族精神、实现共同理想的道德方案,是全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蕴含着价值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和谐文化。它立足当前的社会实际,提倡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不断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更多地关心社会困难群体,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秩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立足于人对自然的较少剥夺,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目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杜金才《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7日 01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战略和全局出发,鲜明提出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贯彻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强调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深刻阐明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科学揭示了人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依靠力量,把我们对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一)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创造者。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任何文化成果,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无论是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还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文艺形式,就其客观源泉和最初形式而言,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在创造精神财富上所起的作用,既表现在直接创造出了许多文化产品,又表现在为优秀文化作品提供了丰厚原料。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历史充分表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发展先进文化最深厚的根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升,其精神需求和文化创造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既坚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有了坚实根基和力量源泉。 (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我们党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经验 我们党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中,历来高度重视发挥人民文化创造积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民众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精品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最终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90年来,我们党在发挥人民文化创造积极性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科学理论成为人民文化创造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确保人民文化创造的正确方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激发人民文化创造的热情;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拓宽人民文化创造的渠道;坚持健全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民文化创造提供可靠保障,等等。正是坚持和运用这些经验,我们党的文化事业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三)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决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既宏伟壮丽又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更加需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这也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要看到,当前在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上,存在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与仍有一些制约因素并存,群众参与热情不断上升与渠道平台提供不足并存,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与难以满足需求增长并存的现象。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还有广阔空间需要开拓。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有广泛群众基础,才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 《决定》指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同时还提出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认真落实这些要求,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极大地调动人民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厚沃土。近些年,蓬勃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红色旅游等活动表明,凡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的地方,文化建设就充满生机、富有成效,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更加明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应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社区文化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建立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的发展辐射和促进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大力提高村镇文化建设水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求知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要推动文化资源向村镇倾斜,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大力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有着灵魂和支柱的作用,企业兴旺关键在管理,管理优劣关键在文化。美国兰德公司研究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文化力制胜。要重视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经营、文明经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道德文化建设,适应企业并购重组需要推进文化融合,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四是大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坚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水无渠不流,戏无台难唱。文化活动有了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作支撑,才能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人心。一是举办好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围绕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一直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头戏。要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改造和发展传统节庆的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重视利用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积极搞好各地创造的艺术节、旅游节、科技节、农产品节等,使节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二是传承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包括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搞好文化典籍编纂出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让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三是建设好网络文化阵地。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有4.85亿,手机上网人数有3.18亿,微博用户数量有1.95亿。博客、社交网站等大量涌现,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把网络的建设、利用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把互联网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新平台。同时,还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注重开发运用公园、广场等各类公共场所,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 (三)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群众文化团体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离群众最近,对群众生活最熟悉,其作用是专业文化团体所无法替代的。群众文化团体兴办得越多、活动开展得越好,就越能集聚人民文化创造的智慧和力量。一是积极推动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群众因共同爱好组成的歌咏队、舞蹈队、戏剧社、书画社等民间文化团体是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对繁荣基层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多种形式扶持基层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专业文化工作者等组建文化团体,创造性地开掘利用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参加政府主办的各类重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团体的积极作用。二是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近年来,手机报刊、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等发展很快,一些地方还运用传统戏曲、曲艺创作小戏小品,丰富了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要敏锐地感受时代脉搏,把握群众精神需求,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发现,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使其不断发展完善;对那些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三是依法规范群众文化团体活动。群众文化团体活跃在民间,对群众的思想情感有直接影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要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登记备案、内容审查和日常监管,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群众文化团体规范运行、有序发展。 三、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导向至关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持续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一)总结推广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成果经验 人民群众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文化实践活动,必将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要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大力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生活气息、引领文化发展的好做法,大力宣传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为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提供有益借鉴。要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文化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真正使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有资金、活动有舞台、传播有效益,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把人民文化创造成果纳入相关评比表彰之中,继续组织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评比和命名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群星奖”等评选活动,宣传表彰优秀群众文化团体和先进个人。 (二)健全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制度机制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靠健全完善的政策机制作保障。要不断完善文化创造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不断完善文化创造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把其纳入教育培训范围和相应的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使文化创造人才大量涌现。要不断完善文化创造成果保护机制,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畅通文化创造成果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强对文化创造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文化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三)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组织领导 营造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要摆上重要位置,把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相关评价体系,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要探索特点规律,深入研究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分类指导、跟进督导,提高工作指导的科学化水平。要加强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克服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确保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沿着正确方向健康蓬勃发展。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李景田《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6日01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落实好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决策新部署,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理解、深化认识。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去做领导工作,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被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巨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能正确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和发展民族复兴道路,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万众一心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党,能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始终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实践告诉我们,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政治保证,主要是坚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目标、任务、举措。提供思想保证,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供组织人才保证,主要是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建设好文化领域的领导班子、党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三)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紧密联系。这是搞好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要求。自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来,与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相适应,我们党在提出和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时,都包含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当前,我们能不能按照《决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提高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使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文化建设的部署举措有效落实,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不仅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成效,而且关系着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二、从政治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一)自觉贯彻中央精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决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发展需求的科学把握。推动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推动中华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空前的兴盛繁荣,是当前和今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决定》,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负责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文化建设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文化改革发展形势,认真研究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着力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任务紧盯不放,加紧推进,抓好落实。(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导全党全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各级党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治责任的重要内容。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提高对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的调查分析能力和引领能力,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透彻分析其发展要求与趋势,准确洞察其矛盾和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有效解答关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治责任的又一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文化建设指标列入其中,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四)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各级党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治责任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央有关部门要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各级党委要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应该学深学精,思行合一,率先垂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利用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干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五)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善于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知识分子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知识分子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党和政府能否担当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很重要的是能否尊重、团结知识分子。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领域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要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应健全和完善合理的保障机制,从各方面对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切实给予关爱,做到思想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三、从思想组织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还需要从思想组织等多方面努力。(一)自觉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推进文化建设与时俱进这是从思想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按照党的思想路线领导文化工作,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高度重视并自觉认识、遵循、运用文化建设规律,始终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办事。要善于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90年来领导文化建设规律的体现。比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等。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重要经验和规律性认识指导文化建设实践,使文化建设在科学化轨道上不断迈向新高度。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举措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达到新境界。(二)加强文化领域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和水平这是从组织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强文化领域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健全领导机制,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这是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要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是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在推进文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总结来自群众的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搭建丰富平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过程。要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步骤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使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要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多做增进群众感情、拉进群众距离的工作,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支撑,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参与作保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王枬《光明日报》(2011年11月12日 07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教师,是摆在教师教育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创新型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使命 教师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教育即创造”已成人们共识,创造则有赖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通过创新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最重要的主导力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即创新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教育负有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使命,负有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负有在新形势下振兴高师院校发展的使命,而这些使命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就是创新型人才即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教师为最高价值追求。 创新型教师培养现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中国的教师教育,我们也应该审视和反思: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工程或奠基工程的教师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成效如何?有哪些好的经验?存在着什么问题? 从近十年来一些高师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如,北京师范大学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华东师范大学以“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学科发展、服务教育创新”为导向,构建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实训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也在进行创新教师教育的积极探索。构建教师教育专业群、教师教育课程群、教师教育教材群“三群并进”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群;打造集“人文科学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推出融思想知识能力教育为一体的“大课堂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总体来看,中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质的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内容上,仍存在着对学科外的知识较少涉猎,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现象。在人才培养手段上,多数教师仍以传统的灌输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鼓励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不够。在人才培养制度上,以控制为核心和以管理者为主导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职称评审制度、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等鼓励教师从事科研而不是教学,未能形成一种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评价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还是书面考试、试卷答题,以识记目标为主,对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关注不够,而且考核方式单一、内容涵盖面窄、试题答案标准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教师培养方略 第一,明确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所谓创新型教师,是具有强烈求知欲和灵活机智才能的教师。他们有着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他们有着针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新见解的才能;他们思想解放并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第二,构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通过富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来实现。因此,构建设置合理、实施有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内容保障。创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在结构上可分为4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则应体现前沿性和实用性。 鼓励变革的教学探索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方法保障。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一种示范和引领效应,应强调学会学习的能力,使教育成为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手段。尤其在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加大实践性教育环节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途径保障。在教育实习方面,应大力实行顶岗实习模式。在毕业论文方面,要让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方法及治学态度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目标保障。要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办法,综合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制度保障。应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时、选课、选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实行学生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创新性学习。 第三,造就创新的教师教育队伍。 培养创新型教师,要求承担教师教育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方法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摆在教育的首位。表现在:一是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如何利用知识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欢乐与光明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学习。三是提供知识材料,为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背景下滋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创造条件。 造就创新型的教师教育队伍对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要创造各种有益的条件,采取多种激励的措施,促进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教育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