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ID:18487036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8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_第1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_第2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_第3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_第4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献综述题目: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制药工程学号:2008044030226姓名:李宵宁指导老师:张冬冬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李宵宁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0802班摘要:小麦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本文主要介绍小麦全蚀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并对引起小麦全蚀病的病菌禾顶囊壳菌(Gaeumannormycesgraminis)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从植物检疫、品种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

2、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综合治理方法。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生;防治1小麦全蚀病的概况自从1852年南澳大利亚首次报道小麦全蚀病以来,全蚀病在世界各国的发生时有报道,现已在澳洲、南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发生[1]。我国最早于1931年在浙江发现全蚀病,之后全国各麦区也相继发现该病[2]。全蚀病破坏小麦根系,可造成受害麦田减产20%-50%,严重者甚至绝收[3]。全蚀病为河南、山东等多个省的补充检疫病害,一旦发病,制种田的种子将无法利用,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

3、河南省多处麦田屡见发生,且有加重的趋势[3]。因此,全面了解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治措施,深入研究小麦抗病机制与病原菌致病机制,对于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普遍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选取抗性品种,生物防治。2小麦全蚀病病状小麦全蚀病是土传根部病害,病菌菌丝侵入麦株根部后大量繁殖,破坏根组织细胞,堵塞根部导管,使植株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能正常运输,导致麦株分蘖减少,黄叶增多,有的植株还会出现矮化现象。病菌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间都能侵染,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4]。成

4、株受害症状:由于根系受害,造成小麦水分、养分的吸收运输受阻,导致病株枯死、变白,抽穗期呈现典型的“白穗”症状。由于养分供应不足,病株多表现为矮小瘦弱,穗数减少且不实,千粒重降低。在湿润的土壤中,全蚀病菌的外生菌丝大量繁殖,缠绕在茎基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菌丝鞘,且越接近基部颜色越深,状似在小麦的茎基部贴上了一块黑膏药,因此,全蚀病也被称为“黑脚病”。这一典型症状是小麦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标志之一。但土壤湿度小的地方,菌丝较少,故该症状不太明显。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

5、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座和成串连接的菌丝结。病株死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4]。3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小麦全蚀病的病原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顶囊壳属真菌,学名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Oliviervar.triticiJ.Walker。病原菌的分类特征为子囊壳单生,埋入基质,黑色,颈圆柱形,微侧生,顶端有孔口。壳壁为假薄壁组织,浅色或黑棕色。子囊多为圆柱形,薄壁,有柄。子囊内8个孢子,平行排列,

6、线形,成熟时有假隔膜。假侧丝线形,纤细,逐渐消失。该菌为兼性寄生,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靠菌丝体侵染寄主。根据孢子的大小、菌丝附着枝特征及致病性,可将全蚀病菌分为3个变种,即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全蚀病菌燕麦变种、全蚀病菌水稻变种。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广泛寄生于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全蚀病菌燕麦变种可严重感染小麦属、大麦属、燕麦属作物及许多禾本科杂草。全蚀病菌水稻变种主要感染热带和亚热带的稻属作物、狼尾草属和钝叶草属杂草,水稻变种能在小麦根表产生典型匍匐菌丝,侵染薄皮层组织,但不能侵入到根内部,属弱

7、致病系,且能诱发受侵染小麦对全蚀病菌小麦变种的抗性。小麦全蚀病菌为同宗结合。在自然条件下,全蚀病菌的常见形态为菌丝体,亦可见到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全蚀病菌的菌丝体粗壮,褐色,老化的营养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在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横隔,两横隔呈形,此为全蚀病菌的菌丝特征。子囊壳通常在寄主成熟后产生,或在无效分蘖及枯死病株的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内生子囊及子囊孢子,其形态特征如前所述。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全蚀病菌的无性孢子。在实验室条件下,全蚀病菌在小麦根、茎及人工培养基上也能产生子囊壳,受培养基质和条件

8、的影响,子囊壳个体较大。全蚀病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能形成无性小孢子,但其功能尚不明确。全蚀病菌的菌丝体在人工培养基上,3~33℃均有生长迹象,最适生长温度19~24℃,在3℃以下和33℃以上停止生长。在自然土壤中,病菌侵染小麦的最适土温为12~18℃,在土温超过25℃时侵染减少,而土温在6~8℃时,病菌仍能侵染。子囊壳的形成一般要求温度在15~25℃,以20℃最适宜,低于14℃则不利于子囊壳产生及子囊孢子发育。全蚀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泛,除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外,还能寄生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