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48575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13
《教育类英语教学毕业论文 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谈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教育类英语教学论文题目: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谈初中英语新课改的发展方向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复杂性思维是与简单性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领域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论,它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整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新课程改革在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方面体现着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有意摭拾复杂性思维理论知识,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来深入剖析当今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现象,分析原因机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一、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统一
2、:克服英语教学主体与客体分离的弊端当传统教育理论被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生活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教育理论所替代时,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主动性得到体现,学习热情被得到很大的释放。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明显下降,英语课堂教学很多流于形式,似花拳绣腿。如果用复杂性思维来剖析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症结所在: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被生硬地割裂了、分离了,是简单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教学是一种多种因素有机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的主客体是不能简单分离的。在教授过程中的主体是老师,学生是客体;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二者常常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同
3、方面,在有些教学阶段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对话和交往,进而达成一种意义理解和相互谅解。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自觉地把握自己的英语教学活动,对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系统内的其他相关要素进行创造性组合与整合;另一方面也要求英语教师的教要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做到“目中有人”、因材施教。2.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让每个学
4、生尽量能理解学习目标的意义和通过学习达成的可能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英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主客体关系仅仅是认识论概念,而不能把这种地位上的差异转化为法律、道德地位上的不平等,把学生降为次要和从属地位,从而损害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二、从线性走向非线性:克服英语教学思维单一化、简单化的弊端英语学科知识是一种非线性、结构不良的高级知识。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英语课堂教学自然生成一种新的课程目标。它不是外部事先规定好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而是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将过程与结果、目的和手段有机的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目标,
5、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英语教师在英语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加自由、更加富于创造性。英语教学要强调个性发展,创造性表现,顾及学生的独特性、首创性,尊重个体差异性。总之,英语教师应该从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在最大程度上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甚或多维目标统一和整合起来。三、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克服英语教学中思维凝固僵化的弊端依据传统实体性思维可以把英语知识系统分割成一个一个孤立的实体的知识点,这就使英语课堂的教学对象明白清晰。一但从实体性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英语教学就变得系统化,有意义。知识之
6、间是普遍存在联系的,当找到了所学知识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时,所要学的知识便一下子变得有意义起来,从而为新学知识找到一个“挂钩”,新旧知识便产生了实质性的而又非人为的联系。关系论反对主客二元论,强调个体与外在的存在环境。英语教学不能脱离情境,正如英语知识点不能脱离上下文一样。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多强调关系性思维,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抑或是受益终身的。综上所述,只有实现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统一,才能避免英语教学主体与客体简单或任意分离的弊端;只有实现从线性走向非线性思维,才能克服英语教学中思维单一化、简单化的弊端;只有实现从实体性思维
7、到关系性思维转变,才能克服英语教学中思维凝固僵化、孤立化的弊端。复杂思维理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范式,对人文学科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还只是一种初步探讨或者说是“概念移植”式的借鉴。只有把简单思维和复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用复杂思维来反思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得失,从而纠正简单思维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才能真正使新课程改革走向完美而深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