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ID:18297043

大小:75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16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期刊文献陕西省CO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之一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其历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发现1978-2011年间陕西省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呈现“N”型曲线;对影响碳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进行短期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碳强度波动性下降的主要和直接决定因素,且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碳强度降低。关键词: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陕西省0引

2、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增速保持在年均近10%,但与此同时碳排放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使中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使中国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也在积极主动地进行碳减排。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在应对气候挑战上的表率作用不但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而且以碳强度作为相对减排指标也充分考虑到了作

3、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国情,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1]。自减排目标被提出以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的广阔地域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碳强度的巨大差异,故研究我国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其驱动因素,不能仅停留在国家层面,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因此,本研究以“十二五”规划的减排示范省——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其历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对影响碳强度的因素进行

4、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进行短期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探寻1979-2011年间陕西省碳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有助于陕西省制订未来实施碳强度减排指标政策,并且可以给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碳强度减排提供参考,从而对中国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碳强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文献综述目前关于碳强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发达国家,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很少。事实上,研究发展中国

5、家碳强度的意义更大,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为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在中国的碳强度目标被提出以前,碳强度没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关注这一指标的文献比较少。对中国碳强度探究的文献,较早可追溯到Shrestha等[2]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十二国电力行业碳强度的研究。刘兰翠[3]采用AWD(adaptiveweightingdivisia)方法分析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对中国初级能源利用以及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强度的影响,认为能源强度下降是推动其下降的主要原因。Fan等[4]

6、利用AWD分解了1980-2003年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发现碳强度的下降主要由能源强度下降所引起,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很重要。Zhang[5]将因素分解与投入产出技术相结合,从需求角度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将碳强度分解为需求和生产技术两类因素,研究我国1992-2006年期期刊文献间碳排放量以及强度的变化。岳超等[6]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市的碳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确保碳强度目标的顺利实现。张友国[7]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1987-

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GDP碳强度的影响,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各构成因素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导致中国碳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直接能源消费率的下降也对碳强度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碳强度略有下降。朱聆等[8]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虞义华等[9]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碳强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陈诗一[10]对改

8、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38个行业碳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降低或者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是其波动性下降的主要且直接的决定因素,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其降低。潘雄锋等[11]运用因素分解法将我国1996-2007年的制造业碳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强度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其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