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

ID:18199948

大小:51.7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9-15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_第1页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_第2页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_第3页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_第4页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学生的需要_兼与张华_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_演讲的商榷第1卷 第5期教育学报Vol·1,No·52005年10月JournalOfEducationalStudiesOct·2005收稿日期:2005-09-10作者简介:谭斌(1970—),女,汉族,重庆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研究。①在第二天上午的讨论会中,就这个问题,我向张教授作了请教。他的回答是“为了考试”(他把责任推给了考试)。在当时,教学认识论成为教育学科研究生考试的重要内容,这至少表明了教育学理论界对于教学认识论的认可。而且,这种认可并非借助于意识形态的推动作

2、用(这同公共政治课的命题取向有着本质的不同)。此外,为了考试就可以违心去记诵自己一个字都不相信的文本,而后在时代矛头变换之时又反戈一击。不管怎么说,都不符合“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学术研究精神。论学生的需要———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谭 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100037)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本文就此概念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并不能简化为其主观的“我想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对“学生需

3、要”的建构过程和建构逻辑。最后,本文将“学生的需要”与“生活世界”、“学生的经验”等概念作了必要的区分,并简要梳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学生的需要;生活世界;学生的经验;教育人文主义者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5)05-0032-10一、研究的缘起:从学生的生存危机、学生的权利到学生的需要  在2005年5月9日首都师大举办的课程研究国际化学术论坛中,张华教授做了题为《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的主题演讲。还记得是一个下午,首师大的会场基本座无虚席,在张教授慷慨激昂地对传统课程论与教学论进行声讨的过程中,会场不时爆

4、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在座者很多都是教育学专业各个方向的研究生。我不太清楚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是怎么看待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但他们的笑声和掌声却使我对中国当下教育学理论的走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张教授的演讲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的生存危机,张教授认为这是教育学概念重建永恒的出发点;其二是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危机,这里他主要指泰勒的课程论、凯洛夫教育学以及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认识论;其三是概念重建的基本方向。张教授这次演讲的基本逻辑框架大致如下:首先以简单枚举的方式把学生的生存危机划分为(1)学生不能好好睡觉,健康权利被剥夺;(2)学生不能充分运动、游戏和参与社会实践,生

5、活的权利被剥夺;(3)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探究的权利被剥夺。接着,他就把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权利被剥夺(或需要不能被满足)的原因归结为泰勒的课程论、凯洛夫教育学以及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认识论。在中国大陆,王策三先生的教学认识论在张教授看来当然是罪魁祸首了。这里,我忍不住想要请教一下张教授:难道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所有弊端都是因为一本书或一个理论或一个人造成的吗?学生的生存危机、权利被剥夺或需要不能被满足是因为教学认识论造成的吗?我们可以把长期以来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归结为一两个理论吗?我还记得,张教授在演讲中是这样声讨教学认识论的:首先,他声称自己可以背诵这个文本,但一

6、个字也不相信。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一个字都不相信的文本居然可以全部背诵①?接着,张教授说教学认识论把知识和学生的经验割裂开来,把教学变成训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掌握间接经验。比较仔细地阅读过《教学认识论》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样的理解似乎有对教学认识论的断章取义之嫌。最后,张教授在声讨教学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重建的一般原则。第5期论学生的需要33   这些原则很抽象,大致为走出中西之辩,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文化间性的课程研究;以及直面教育危机,等等。仔细想想,这些一般原则和声讨教学认识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条条框框。难道这就可以算是

7、课程与教学概念重建的一般原则吗?受张教授演讲的启发,我不禁对“学生的需要①”这一概念发生了思考的兴趣。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这的确是值得欢欣的好现象。自古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孩子一直都被当作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从未像现在这样被视为一个权利主体,而被摆到极高的位置。孩子(作为一名学生而言)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当然也是教育改革关心的主要对象。孩子的需要(或学生的需要)已经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确认。目前,在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