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ID:18170513

大小:813.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9-15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_第1页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_第2页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_第3页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_第4页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和理想人格一、何谓“儒”?商代——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春秋——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学识丰富的学者胡适曾说:“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冯友兰先生则说:“儒本是有知识、技艺者之通称。”二、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一)学识渊博、开办私学——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希望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却被敬而不用。三、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北京孔庙1、爱亲人血缘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思考:为什么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孝亲的意识,为什么儒家孝亲的伦理观念一直被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儒家推崇的孝亲思想符合农业经

2、济的需要。★孝悌——为仁之本2、爱他人以爱心对待别人3、忠恕原则——为仁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①恕。②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忠恕原则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仁的中心是爱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格与尊严。4、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

3、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仁学的精妙之处:★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广到治理国家与社会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礼以仁为基础的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行为规范★仁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4、:‘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

5、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的思想立足于人本身来考虑问题,因此早期儒学也被称为人学。★孔子强调:社会各阶层都应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礼乐培养内在的感情,完善人格精神。四、孟子与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中华民族的亚圣——孟子(二)孟子的思想1、孟子所处的时代——纷乱的战国时代2、仁

6、政思想★将仁从道德范畴推广到政治范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仁政思想贯穿着“民本”思想的线索。“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3、性善论仁政说的思想基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对应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五伦——“父子有亲

7、,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腾文公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义是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价值准绳。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上》五、荀子及其思想(一)荀子——博学踏实、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的学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二)性恶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②人性与社会道德不相协调。③提出“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的人性,获得“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