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ID:18170041

大小:392.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15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_第4页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致影响镜检。(3)使用的氧化剂为氧化汞易造成环境污染及对人体健康有害;(4)配制过程复杂不易掌握氧化程度。相对比,改良Ha埘s苏木精染液配制的优越之处在于:(1)配制中不用火源,安全性能好,(2)苏木精用量少,节约用药,每次仅用2g能配制成1000IIll染液分装成500Hll二瓶,每500rnl,可染片3000余张。(3)效果优良,适于切片和细胞学各种涂片。(4)用碘酸钾代代替了氧化汞作为氧化剂,较好的控制了氧化程度。苏木精只有变成真正的染料苏木红才能发挥染料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氧化是关键,氧化剂的控制决定了苏木精染液的质量,氧化不充分则其染色能力差,过度氧化则染液表

2、面会出现一层氧化膜,引起切片污染。碘酸钾氧化剂是水溶性氧化剂,在与苏木精氧化过程中呈均匀反应,氧化还原作用是持续性增强的,无氧化膜形成,所以也减少了对切片的污染,且费用比使用氧化汞低廉,无毒性,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中和剂甘油的应用,可防止氧化过度;用硫酸铝代替硫酸铝钾作为媒染剂,用枸橼酸作为促染剂都是保证染液氧化合适的有力措施,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了染液表面氧化膜及沉渣形成,不用过滤就可长期贮存。肝素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姚宏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病理科,03000l肿瘤转移即肿瘤由原发灶迁移到远处器官后生长、发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黏附、细胞运动、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

3、M)的降解及血管生成情况是肿瘤转移的决定因素。ECM和基底膜主要由两类成分组成,一是包括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在内的结构蛋白,二是包括蛋白多糖和糖氨多糖在内的非结构蛋白,后者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HSPG是一种蛋白多糖类碳水化合物,由一个核心蛋白通过共价键与硫酸乙酰肝素(HS)结合组成糖氨聚糖。肝素酶(heparanase,HsPG)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一D糖苷内切酶(endo—D—glucuromdase),它能够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肝素酶对HS/HsPG的降解,改变了组织的完整性,并释放出与HsPG结合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因子如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4、u.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诱发肿瘤血管生成和参与肿瘤细胞转移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选择。一、肝素酶的基因表达与分子结构1.肝素酶的分子特性:1999年,以色列等国的多位学者成功地进行了肝素酶蛋白的纯化,并克隆出肝素酶基因。研究发现,完整的人肝素酶cDNA全长3726bp,包含1632bp开放读码框架,编码一个具有543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的蛋白前体。蛋白前体包含一个信号肽序列(Metl—Ala35)和一个跨膜区域(Pr0515一Ile534),有两个翻译后加工位点,即N端G

5、lul09.Serll0处被蛋白酶水解,被切下的109个氨基酸切除信号肽序列后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103(Gln36一Glul09)的片段;C端Glul57.Lysl58处被蛋白酶水解,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Lysl58一Ⅱe543)的片段;中间为相对分子质量为6×103的连接肽。研究证实,活性肝素酶为8×103和50×103两种亚型以非共价结合形成的异二聚体。正常情况下,肝素酶的表达主要限于胎盘、免疫器官(如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在其他组织和细胞中则为低表达或无表达;炎性反应中,淋

6、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能分泌肝素酶溶解基底膜和ECM,协助细胞迁移带炎症部分发挥作用。1042.肝素酶的基因定位及转录:文献报道,肝素酶基因位于染色体4q21.3,全长50kb,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通过两种剪接方式,转录两种mRNA,一种为5kb大小的肝素酶1a型,另一种为1.7kb大小的肝素酶lb型。在脾细胞和外周白细胞中,5kb的肝素酶一Ia为主要转录子,而在胎盘、血小板、138/VAl3细胞系中,肝素酶一Ib是主要转录子。肝素酶1a型来自所有的外显子,而第1个和第14个外显子被剪接后产生肝素酶lb型。两种IIl】刚A亚型均含有相同的开放读码框架。

7、3.肝素酶的定位及其活性调控:目前尚不了解细胞如何实现对其表达、活性的调控。研究其亚细胞定位有助于揭示它在体内如何代谢、激活、调控并实现其生物活性这一过程。有几种现象提示肝素酶是膜结合蛋白:免疫学研究观察到此酶位于人类不同癌细胞的表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胃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均有肝素酶的阳性显色带。有学者发现人成纤维细胞能摄取外源性重组肝素酶,细胞对于活性形式的酶摄取效率大大高于酶的前体,提示细胞外酶原的蛋白水解激活是摄取的限速步骤。将肝素酶与肝素预先孵育可以阻止其内吞,但其前体转化为活性酶的过程并不受肝素抑制,说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