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57961
大小:30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14
《一轮复习114 讲选修一9王丹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伊春市友好三中高三历史导学案(文)编制人:王丹审核人:王秀娟审批人:授课日期:11月18日姓名:班级:编号:17周5号课题:一轮复习第114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复习九:戊戌变法【学习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纲要求】戊戌变法【重点、难点】重点:康梁维新派的重要主张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难点:通过变法失败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1、注意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的完整把握。2、梳理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措施背诵
2、。C级合作探究问题列出题纲。A级背诵【知识梳理】一、背景(一)必要性: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二)可能性: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3.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二、维新变法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二)发展: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
3、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2.组织学会: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建立保国会。3.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推动了变法高潮的到来。(三)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原因:(1)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
4、真正掌权。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3.变法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招数,4.措施: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
5、ultureandIslamicculture3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三、维新变法的失败及原因(一)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屠
6、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二)失败原因及教训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威信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1)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2)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3)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4)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
7、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C级【高考链接】1.(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