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12601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3
《理学农林学类毕业论文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理学农林学类论文题目: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以平菇子实体为对象,探讨了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考察了料水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醇析浓度等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40料水比,100℃,提取3.0h,80%乙醇醇析;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为:0.7mol/L氢氧化钠,1:60料液比,100℃,提取5h,80%乙醇醇析。 关键词:食用菌多糖;提取工艺;平菇 0前言 食用菌多糖被称为“生物应
2、答效应物”(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简称BRM)。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于遗传性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以平菇子实体为研究对象,以水和碱为提取介质,探讨了多糖的提取工艺,考察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以期能给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2.1.1原料 鲜灰平菇(唐平1号)子实体,从当地菇农处选购。 2.2.2仪器及设备 2XZ-0.5真空泵、HH.S21-4数显水
3、浴锅、101-0BS干燥箱、752型分光光度计、托盘扭力天平、美的多功能食物搅拌器、FC104电子天平、海尔冰柜等。 1.2方法 2.2.1实验方案 本实验采用溶剂浸提法,首先干燥平菇子实体,粉碎过筛,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溶剂浓度、乙醇加量等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2.2.2实验流程 (1)热水浸提法: 原料→烘干(80℃,干燥4h以上)→粉碎→过筛(80目)→水浴浸提→真空抽滤→浓缩→除蛋白→醇沉多糖→脱色→干燥→称重测含量 (2)氢氧化钠提取法: 原
4、料→烘干(80℃,干燥4h以上)→粉碎→过筛(80目)→浸提(NaOH溶液,96℃水浴种浸提2h)→真空抽滤→浓缩→除蛋白→醇沉多糖→脱色→干燥→称重测含量 2.2.3多糖的测定: 粗多糖:采用称重法,取洁净平皿干燥至恒重,其重量记为M1,将粗多糖置于平皿中干燥至恒重,重量为M2,原料重为M,则: 粗多糖含量(%)=[(M2-M1)/M]╳100% 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为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 2结果与讨论 2.1热水浸提法 影响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料水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醇析浓度等因素,为此分
5、别进行单因子试验,在单因子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并优化了提取工艺,按L9(34)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实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各因子平均指标,初步选定最优方案为A1B3C3D3,即料水比为1:40,100℃,3.0h,80%乙醇醇析。 2.2氢氧化钠浸提法 由于碱法与水法的作用原理不完全相同,所以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所得多糖的性质、含量也不一样,为此就各个因素分别进行单因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选择最优方案,按L16(45)设计五因素,四水平试验,结果见表3,表4。 3结论 4.1用热水浸提多糖的最佳工艺
6、条件是:料水比1:40,100℃,浸取3.0h,80%乙醇醇沉。平菇多糖的得率可达4.07%,比一般平菇多糖的提取率3.0%左右高出30个百分点。 4.2用碱法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0.7mol/L氢氧化钠,60倍碱量,100℃,浸提5h,80%乙醇醇析。此方法下提取的平菇多糖量可高达23.67%。 4.3水法和碱法对利用平菇提取多糖有较好的效果,可推广应用在不同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中,这对于开发食用菌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也为进一步纯化分析多糖及药理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巍,李元瑞.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J
7、].中国食用菌.2002,21(2). [2]王钊,梁瑞璋.平菇优良菌种筛选及其营养成分分析[J].中国食用菌.1999,18(2). [3]王卫国,赵永亮等.香菇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2). [4]沈爱英,谷文英.姬松茸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1). [5]曾培让,齐玲敏等.金针菇与美味牛肝菌多糖的提取及抗炎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1,10(2). [6]王宜磊,邓振旭.家园鬼伞多糖测定及提取工艺研究[J].食用菌.1994(5). [7]叶秋竹,黄谚谚等
8、.巴西蘑菇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用菌.1994(5). [8]张文超,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