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48032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1
《阜阳城市化进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阜阳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对阜阳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同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概要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阜阳1.前言——区域概括阜阳,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交通便捷,是华东二通道的起点【1】。阜阳市面积占安徽省的7%,共9775平方公里,人口占安徽省的15%,共947.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
2、里。阜阳市辖3个市辖区(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4个县(太和县、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1个县级市(界首市)、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GDP)324.6亿元。处于淮北与淮南煤炭“金三角”板块地带中心的阜阳,地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可采储量80亿吨,煤炭均为5000大卡以上的优质煤,正崛起成为华东能源新基地。2.城市化进程分析: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的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自建国以来可大致划分为短暂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起伏波动时期(1958年~1965年)、停滞时期(1966年~1976年)、过渡时期(1977年~1981年)和乡村
3、城市化时期(1982年~1991年)、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相应地,阜阳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可划分为类似时期。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为界,介绍阜阳的城市化历史进程。2.1改革开放前的阜阳城市化过程1953年~101957年的短暂发展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社会初步稳定,人民的生活环境逐渐恢复正常。阜阳处于中国中部安徽西北部,在国内稳定的同时,阜阳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恢复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受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影响,阜阳的工业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高点。1958年~1965年的起伏波动时期。在此期间,我国进入第二
4、个五年计划,阜阳同时顺应党的领导,进入了一个徘徊、停滞、失控、冒进的曲折发展时期。为配合大跃进,农村迅速完成了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盛行,阜阳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人民的温饱受到了一定威胁,城市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1959年的反左错误,最终造成了全国的1959~1961三年的困难时期,阜阳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城市化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963~1965年是经济的调整时期,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并没有促进城市化的相应发展。1966年~1976年是停滞时期,在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工厂内迁,大批干部、知识分子
5、被迫前往农村,从而掀起了空前绝后的反城市化运动。在此期间,阜阳的城市化进程完全处于停滞时期。1977年~1981年是一个过渡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实施改革开放的路线。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的结果,非经济发展所致,因此是迈向正常发展前的过渡时期。但自此开始,阜阳也迎来了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2改革开放后的阜阳城市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设置标准的逐步放宽以及县改市的加快,阜阳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及相关政策的转变,沿海逐渐取代内地而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投融资政策以
6、及其他各种优惠政策都开始向沿海倾斜,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差距逐步扩大。1979~1984年,以农村体制改革为特征的相关制度安排使得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成为国家加速城市化最基本的动力。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这一政策使阜阳的城市化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动力。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8.9%提高到9.7%。从改革开放到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再到现在,阜阳经历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整体上是处于向上发展的态势。《阜阳统计年鉴2009》经调查阜阳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
7、增幅与200810年基本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1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61元,比上年增加344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942元/人。“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0.6∶25.7∶33.7变化为2005年的32.3∶29.4∶38.3。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71.2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70.3万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