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96508
大小:3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9-09
《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 1、现象与问题 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主要
2、存在以下问题: 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部分领导干部、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德育作用有限,或无能为力,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深入研讨,对德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到
3、实处,表现在: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不够健全,学校德育的队伍建设缺乏有力的保证。德育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德育经费不足,设施陈旧,与社会上一些现代化手段给青少年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相比,显得尤为薄弱,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实效;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适应新情况的有效机制,缺乏规范的制度、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由于制度不健全,使教育方针和原则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保证,使教育工作不能有机组合,正常运行,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效益,甚至
4、彼此脱节;由于缺乏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等等。 德育工作的内容有所偏废 从广义上讲,学校德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许多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实做了大量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家庭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内
5、容,但发展仍不平衡,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需要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德育内容,这些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它在一些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一些专题教育流于形式,如劳动养成教育,由于场地、课时原因常被挤占。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管理者们的重视,但很少有学校能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活动,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档案。 德育工作的观念有待更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思想
6、,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德育工作的观念上,我们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我认为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几种错误观点: 一是“无关论”。一些教职工认为,各司其责,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只管上课,干部工人只做自己份内工作,学生中出现什么问题,那是学生科、团委、实践科应负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甚至认为,学风的好坏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学风差显然是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抓而不力的结果。 二是“强制论”。在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实行制度强制推进,理论强行灌输
7、的方式,这种“强制性”的德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长此以往,会造成德育工作不力。 三是“一蹴而就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领导与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几项主题活动,也有的同志认为一年下来搞几项活动就能解决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 四是工作对象“唯学生论”。有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把自己置身度外,其实德育的工作对象应包括全体师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有教师都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
8、的“经师”,更做善于育人的“人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我们要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现行德育工作往往倾向于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德育发展机制,而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即便是将学生视为道德主体,也大都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主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