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5965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3
《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2011年01月24日09:53:45来源: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焦未珍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是
2、学生学习知识从旧知到新知,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过渡阶段。良好的导入,能马上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中,为系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又该如何来合理设计与安排自己的课堂导入呢?同时,对于课堂导入又有哪些形式的运用与方法呢?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究与学习的。 一、如何来合理设计与安排情境创设 教师在设计与安排时,除了要结合自身的经验,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过程须规范化。良好的情境创设,我觉得需具有如下特点:
3、 (一)关注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较低,7岁—10岁儿童的注意力约为35分钟,而注意力又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好情境创设这一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的注意力由课间活动转向课堂学习,保证能在短暂的35分钟内将新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 (二)体现过渡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的情境创设应做好新知与旧知的衔接
4、工作,对于旧知有所复习、巩固;对于新知有所渗透、体现,让创设的情境充分展示其过渡作用。 (三)富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情境创设应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并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于学习数学新知地探索中。 (四)具有启发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应在“跳一
5、跳,摘桃子”的理念下进行。因此,一个良好的情境创设应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情境创设的难易程度教师应拿捏得当。太难,如果在教师多次的启发下学生也未能求得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太易,如果在不需要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能顺利寻得答案,那么就不具挑战性,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境,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五)强调针对性 情境创设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课时,不同环境,不同
6、地点,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情境导入方法。所谓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千万不能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也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而创设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故弄玄虚、画蛇添足,而占用过长的时间削弱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运用与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个灵活的生成过程,创设情境的具体运用与方法,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将它们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歌谣引路 抛砖引玉 歌谣能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学生的情绪处在兴奋与抑制
7、的不断交换中,达到课堂的动静结合。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学生会感到松驰、愉快、满足,并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乘法口诀》时,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青蛙,其他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嗵”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嗵,扑嗵”两声跳下水。又如《乘法分配律》时,如果直接告诉小学生字母表达式:A*B+A*C=A*(B+C),这样小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掌握。但如果将之改编为歌谣形式: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和妈妈。再结合数学式子
8、(3*4)+(3*5)=3*(4+5)其中3代表我,4代表爸爸,5代表妈妈,*代表爱,这样就融合成了快乐的一家。我*爸爸+我*妈妈=我*(爸爸+妈妈)。这样的情境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