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98743
大小:17.7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4
《浅谈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 所谓话题作文,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由头写成的文章。话题作文具有相关性和自由性。那么,学生在写话题作文时存在哪些误区?话题作文又该如何审题、如何布局谋篇,才能保证优质高效呢? 一、学生话题作文中结构方面存在的误区 1.裁剪不当,重点不突出 文章结构布局要按照内容的主次来安排,做到详略得当,同时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然而,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安排文章结构时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或者开头拖沓,观点或主要人物、事件千呼万
2、唤始出来。由于详略处理不当,不仅使文章的结构不严谨,还为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重点不突出,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2.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是文章内部层次间、段落间的衔接联系,是前后贯通的纽带,层次清晰,从而显示出文章的整体性。然而,在考场上,也有部分考生由于安排文章的过渡或照应不当,造成文章条理时断时续,层次似有似无,模糊不清。例如,有个学生就“帮助”的话题,写了一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作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帮助一个老大爷的故事,有一段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放不回家,一
3、边走一边踢联盟着石子玩,忽然发现地下撒了一行白米。抬头一看,前面有一位老大爷正背着米往前走,连米袋裂了也不知道。我连忙追上,从书包里拿出针线,帮老大爷把米袋缝好。 这段话前后缺乏照应。这位同学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从书包里拿出了针线。我们的书包里一般装书和文具,哪来的针线呢?即使当时真的有针线,也要在前面有个交代,先作好铺垫,这样做到了前后照应,才不会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把握话题作文的实质,以提高话题作文的写作实效 1.把握话题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选择”
4、等,这一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忽视了概念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审题时,首先要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辩明它的层次结构。总之,要避免表面化。如: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请以“风雨”为话题作文。 这里的“风雨”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是自然界真
5、实的风雨,也可以是“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的事情。因此,要先确定自己从“风雨”的哪一个具体内涵着手,再选择合适的素材、文体来行文。 2.重视提示语的指向或暗示 很多话题作文在话题的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语不是故事材料,而是为话题的引出和展开而铺叙的语言,作用是把我们的思路引到“话题”上,并拓展话题的内涵和角度,使话题的出现水到渠成。审题时,要仔细推敲提示语,抓住关键词句,明确话题的范围和限制,打开写作的思路。例如: 请按要求作文。 沟通,是春天的绵绵细雨,滋润着人们干渴的心田;沟通,是
6、夏天的习习凉风,沉寂了人们狂躁的喧嚣;沟通,是秋天的澹澹江水,带走了人们无尽的忧思;沟通,是冬天的熊熊炭火,消融了人们尘封的坚冰。沟通,架起了心与心连接的桥梁,心灵之门敞开,阳光、友爱和幸福就一起进来,春天与你同住,世界从此不再孤独。自然因沟通更秀美,人类因沟通更和谐,世界因沟通更精彩! 请以“沟通”为话题作文。 话题前的提示语,先是以四个形象的比喻提示了“沟通”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然后直接点明了沟通的强大力量。抓住关键词——“心灵之门敞开”,就可以正确、快速地进行立意。 3.准确解读材料 有一
7、类话题作文,是以“材料+话题”的形式出现的。这类话题作文的材料一般有事例、故事、寓言、诗歌和格言等几种类型。话题作文中材料仅仅对构思起提示和引导作用,因此,审题时要对材料进行认真阅读,尤其是对寓言、诗歌类材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解读材料的内涵,将材料与“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例如: 根据要求作文。 她被称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伟大的女芭蕾舞演员,她一手打造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已跻身世界最优秀芭蕾舞团之列,她古稀之年还能把芭蕾演绎得美妙绝伦,她九十岁时摘得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她在艺术盛年遭遇了双目几近
8、失明的厄运,她却从未动摇过对艺术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这位黑暗中的舞者就是世界芭蕾史上罕见的奇人——阿隆索。面对别人好奇的追问,她总是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请以“借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由典型事例引出话题的作文题。写此类话题作文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事例,弄懂事例的内涵,提炼出事例的中心,从而明确写作的中心。认真审读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不轻易给自己任何借口,终能成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