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ID:17600897

大小:3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3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_第1页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_第2页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国时期正统问题的研究 三国时期是继东汉出现的时代称号,由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终于280年晋灭吴。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三国时期是个战争频繁,而又英雄辈出的时期.在官渡之战前,群雄割据.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而在之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至此,三国鼎立的雏形基本已经形成.而后又经过多年,在公元220年,229年,221年,曹魏,孙吴,蜀汉分别称帝建国.由此真正的三国时代开始.古代中国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因此,自古以来,三家

2、何为正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所谓正统,其正,是名正言顺的意思,统,顾名思义,统一一致的意思。何为正统呢?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的,必然的,具有时代意义,具有政治客观因素的一种哲学思想。    历史上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争论有两个倾向.一是曹魏是正统,另一个是蜀汉为正统.在此不得不可惜正统问题自古就和东吴没有什么缘分.    与三国有关的材料众多,而最被众人所知的的应属<三国演义>,其次专门记载三国历史的就应该算是<三国志>了.这两部书在正统的方面是截然相反的对立,<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对蜀汉人物以及事迹各种称赞和神话.以小说的角度来谈,是非常成功的,而以历史的角度,<三国演义>

3、是不可信的.相比之下<三国志>的可信度就非常的高.史家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也多从此下手.这部史书就是以曹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刘备为中心的书本,它里面的拥刘反曹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蜀汉甚是偏爱,神话了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厚,子龙的无双武艺.也不符合历史的编造了许多没有的战绩给蜀汉.相反的却缺夸大了曹操的奸险狡诈.诋毁了许多人,其中最受冤屈的就算是周瑜了.公瑾可算是文武双全

4、的美男子,胸襟也是非常的宽阔.不知道为什么的就被写成嫉贤妒能最后被气死的小心眼.以致影响了无数的后代.而在称呼方面也可以看出罗贯中认为蜀汉是正统.<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称呼是刘皇叔,而对曹操的称呼却是曹贼,奸雄等.    <三国演义>虽不是正史,单其文学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又被称作是七实三虚.因此不得不分析它    蜀汉为正统的原因:1. 血统.刘备算是比较幸运的人.虽然早期因为落魄而卖过草鞋.可以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血统在封建社会可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找到了两个忠实的跟班小弟关羽和张飞,成为汉献帝的皇叔,更因为此请出了在山里静观天下事的诸葛亮.然后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5、.罗贯中作小说时,已到了元末明初。他以蜀汉为正统,应该说是出于正常的封建价值观的考虑。刘备国号为汉,即帝位是承汉统,符合忠孝节义的一套伦理.其实到了东汉末年,汉朝已经气数基本已尽.天厌汉德已久,刘氏皇族早就不行了,扶持汉朝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各方开始割据.然而刘备的出现,得到那些不肯舍弃汉朝400多年(西汉东汉都算在一起)统治的人们的支持.刘备怎么说也是刘氏的人,总比他姓的人做皇帝改朝换代好.可其实更重要的是,刘氏继续做皇帝,就能延续大汉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2.   罗贯中所处的历史背景.罗贯中处在元末明初的混乱时期,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在那样不太平的时期.对比曹

6、操的奸险和刘备的仁厚.刘备自然是受当时人们欢迎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描写出了刘备的仁德宽厚.比如刘表让荆州的时候;还有人们周知的刘备携民渡江的事情.以及刘大耳摔阿斗的事情. 可其实刘备此人到底是真仁厚还是伪仁厚在此就不加讨论了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分析:1.  政治原因 

7、 .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