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ID:17596201

大小:916.00 KB

页数:126页

时间:2018-09-03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_第1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_第2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_第3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_第4页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是万世敬仰的一代宗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当代中国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伦理思想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体系,而道德教育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制度的过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政治动荡、文化下移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孔子道德教育

2、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条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归纳起来有三点,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动荡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环境。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也使孔子的道德教育活动成为可能。生产关系的变化,西周的分封和宗法制度的变革,王权衰落与大国争霸的局面导致了“礼治”的崩溃、奴隶和平民的反抗。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促使孔子思考政权建设、政权模式、社会秩序等重要问题

3、,由此也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起了一种催化作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文化下移现象,百家争鸣局面产生,在西周时代“修德配命”的思想基础上,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政以德”,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挽救当时社会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方略,亦即为政以德,由德治论才产生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观点。孔子不言人性善恶,而言远近,他

4、的人性论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即“性相近”,则暗含着道德教育之可能性;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品德养成有着决定作用,即“习相远”,则预示着道德教育之必要性,而且孔子更加注重后天的培养和教化,即“习”的重要性。“中庸”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它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与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原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III“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有着完整的体系。它以“仁”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以“礼”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道德

5、教育的最高准则,以“孝悌忠恕”等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君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一是“仁”的教育。“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仁”的教育,孔子赋予了“仁”以“爱人”的基本内涵,提出“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是实践“仁”的道德要求。二是“礼”的教育。“仁”与“礼”相辅相成,“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途径。“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三是“义”的教育。“义”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的,“不义”则无以为“仁”。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

6、舍生取义”,是孔子“义”的教育的主要内容。四是“孝悌忠恕”的道德规范教育。“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应当“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智、勇、温、良、俭等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五是“君子”的理想人格教育。“君子”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要达到这样的理想人格,首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修己”、要“爱人”,还要“行义言忠信”。道德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了解学生的情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二,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它是指在道德教育的对象上不分贵贱、不

7、分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一思想在道德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学、思、行。这一方法三位一体,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接受道德教育首先要“学”,即学习道德理论、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其次要“思”,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思考、分析、归纳,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最后要“行”,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孔子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内在修养。“君子”的培养,两个方面的因素最重要,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二是内部因素,即个人自觉的锻炼和修养。社会的道德教育要通过个人

8、内在的锻炼和修养才能起作用。因此,内在的道德修养就成为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自省自讼”、“能近取譬”等。“为仁由己”强调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加强自身的、内在的道德修养;“自省自讼”强调反省的作用,见贤思齐,闻过必改;“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