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

ID:17543608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_第1页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_第2页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摘要】李东垣提出的“阴火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脾胃气虚、诸病乃生;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谷气下流、阴火上乘,临证要掌握阴火证的特点,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升阳气,降阴火。【关键词】李东垣阴火《脾胃论》金元医家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先提出阴火论,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内容丰富,却略于具体,以致后代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在学习《脾

2、胃论》的基础上,就其“阴火”理论及临床应用略陈管见。阴火的学术渊源阴火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东垣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多处引用《内经》经文,可见其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阴火理论也是由《内经》“阴虚生内热”观点发展起来的。尽管张仲景《伤寒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均涉及过内伤发热的证治,然而均未及李东垣论述详尽。《兰室秘藏·劳倦所伤》中引用《内经》“阴虚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之论,阐述脾

3、气虚发热,强调这种“内热”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的。《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也正是对《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理论的发挥。正常情况下,脾胃健旺,元气充足;如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则相火妄动(壮火)而发生病变。具体而言,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失阴血滋养,导致心火亢盛;同时,水谷精气化生不足,不能滋养肾精引起肾阴不足,肝肾相火因而亢盛,此心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便

4、是“阴火”的直接来源之一。另一方面,“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内伏,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兰室秘藏·劳倦所伤》),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不得宣发,郁而渐盛,消耗营血,加剧内热的程度,这是阴火的另一来源,阴火始终以脾胃气虚为根本原因,他脏亢盛之火与气机失调产生的内火皆为其标,而“标”又可加重“本”的虚弱。阴火的病理基础脾胃气虚,诸病乃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李东垣在《脾胃论

5、》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脾为元气之本,脾胃受损,元气亏虚,则阴火内生,脏腑失调,诸病易于发生。3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之气下流,使

6、谷气不得升浮。”阐明了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元气充沛则阴火自然消失,二者相互制约,若脾胃气虚,则元气亏虚,阴火内生。谷气下流,阴火上乘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故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又说:“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其中所言之“荣气”与谷气皆为脾胃化生之精气,“荣气下流”,实则是清阳下

7、陷之意,使相火离位上乘作祟形成“阴火”,而见“热中”。阴火的临证要旨“蒸蒸燥热”的本质乃脾胃气虚由于脾胃气虚,荣气下流于肾,挤占相火,使之上乘土位而成“阴火”。临床见证如李氏所曰:“……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使阴火上冲。”又说:“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脉洪。”此皆由于脾胃之气下流,使“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阐明了阴火的证候特点。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历代

8、医家对于正气亏虚引起的假热证的辨证有许多精辟论述,如吴又可指出:“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清白为据,以此推之,万无一失。”杨六乘认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满口俱胖润者,而尚得谓之失火哉!”提出以舌润湿辨明真寒假热证;郑钦安则指出:“阴虚病,其人必唇口青白,无神,目、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因此,运用“阴火”学说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