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519350
大小:23.7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02
《门阀士族制度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门阀士族制度影响 篇一:士族门阀政治制度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⑵谈到门阀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2、。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尚无发现一种绝对有利无弊的制度,亦没有一种可以推行数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所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3、在九品中正制前期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选官制度无法比拟的。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篇二: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
4、的发展与衰亡 门阀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自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在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由魏的陈群所提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时东汉末年陈腐的官员选拔制度:孝廉制度。 汉代的“举孝廉”制度
5、,初衷是为朝廷物色人才。地方官在辖区内,每年必要推举几名孝子和廉吏,这些人被作为人才,吸纳到宫内做侍卫郎,几年后获分发机会,再到地方做官。起初,有的地方官忙于政务而疏于举孝廉,汉武帝还为此动过怒,对举之不力者加罚。因此,孝子廉吏不绝于途,汉朝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这项制度中获得过不少治国之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项制度变了味。由于被举为“孝廉”就等于获得了参政入仕的资格,而每郡满二十万户口才能举一个,机会稀缺,因此,请托舞弊之风兴起,孝廉的机会往往被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出身寒门的子弟少有进位的希望。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建立了东汉,因此
6、也投桃报李对其予以优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门阀家族势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怪物。 为了缓和当时世家大族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朝廷简拔人才,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而这一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
7、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但是从客观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之初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思想,相比与东汉末年的“孝廉察举”制度来说,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参与朝政的机会。但是到了晋朝之后,评品时开始逐渐倾向于考虑门第和家门背景。以至于东晋末年,寒门子弟最高只能得品为六品,而世家子弟的最低得品为五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开始把持朝政,最后
8、形成了晋朝独有的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现象。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当时的顶级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