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76986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生脉散加味治疗缺血性心脏病验案举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脉散加味治疗缺血性心脏病验案举隅【关键词】生脉散;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 缺血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虽无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名,但其可包含在“惊悸”、“怔忡”、“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在临床中笔者发现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1病案举例 张某,男,60岁,乾安人氏。1999年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2005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泵功能Ⅰ级”,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置入两枚支架。2006年1月出现心衰迹象再次入
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纠正心衰后又置入两枚支架。2006年9月19日该患出现心律失常,急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救治,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病程中患者一直服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欣康,阿斯匹林,利尿剂等药(具体剂量不详)。 2006年9月25日初诊。患者自述胸闷气短,自语“感觉吸气不到底儿”,时感心慌、出汗多、睡眠差有夜间憋醒的现象,胃寒,不能吃凉的食物。查体:Bp130.80mmHg,颜面潮红,口唇紫绀,双手掌面色红。双下
3、肺有细小的水泡音,心脏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律规整,心率85次.min,心尖部可闻及第三和第四心音。舌嫩苔薄,舌中央苔腻,脉沉细而无力。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彩超结果(单位mm):AO39,LA59,RV25(左侧卧位),IVS11,LVPW10,LV83,EF34%,FS17.3%。左心增大,左室显著,主动脉瓣弹性减退,房室间隔回声连续,室壁活动弥漫减退。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自述有饮酒史30余年,每日最少二两白酒,近两年才戒酒。 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辨证为:心悸,气阴两虚挟湿。治宜益气养阴、镇心安神,佐以祛湿。处方:葛花20g
4、,枳子20g,土茯苓25g,砂仁15g(后下),白蔻仁15g(后下),党参15g,麦冬20g,山萸肉25g,熟地40g,炒枣仁40g,高良姜15g,香附15g。4剂水煎服。 9月30日二诊:自述仍胸闷气短,时感心慌,较前出汗减少,夜眠转好,胃寒减轻,面色红转淡。效不更方,仅作局部调整。上方减高良姜、香附,加川贝15g、珍珠母40g(先煎)。4剂水煎服。 10月17日三诊:自述偶感心慌,胸闷气短减轻,自语“吸气能到底儿。”已不出汗,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消失,眠佳,二便正常。上方加枳壳15g、桔梗15g。4剂水煎服。3 10月23日四诊
5、:述胸闷气短症状消失,心慌偶作,饮食睡眠正常。两天前曾出现一次眼前发黑情况,急量血压正常。处方:上方减枳壳、桔梗、炒枣仁、珍珠母,加巴戟天20g,天麻15g。4剂水煎服。 12月4日五诊:诉1周前再次发生心房纤颤,急入当地医院救治。现房颤消失,但整日无意,失眠,时心悸,全身汗出,但头颈部出汗尤甚,且夜间汗多,盖被尤甚,双耳发闷,眼涩,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但不思饮水。症属气阴两虚、阴虚阳亢,治宜益气养阴、潜阳安神。处方:党参20g,麦冬20g,五味子15g,山萸肉25g,枸杞子20g,熟地40g,砂仁15g,炒枣仁40g,知母15g,川
6、芎15g,生龙牡各40g(先煎),川贝母15g。6剂水煎服。 12月14日六诊:告知药后眠可,汗止,心悸、腰膝酸软、耳闷眼涩消失,唯口干舌燥未见好转。上方加石斛20g,6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2体会 笔者曾有幸跟随国家名老中医胡永盛教授临证学习,对其遣方用药颇有心得。胡老临证常是几个方融合在一个处方里,但绝不是简单的杂糅,而是互相协同又(或)互相牵制,疗效极佳。上案所用处方均仿胡老用药特点组方用药,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而成。生脉散出自金·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原为大热伤气、汗出阴伤所设。现代用其治疗心
7、悸、胸闷、气短、汗出、口干思饮、眠差、舌质淡红、少津、脉结或代之症亦有良效。 “缺血性心脏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在肝根源在肾,中老年人心肾气虚或阳虚的证候常较突出,不能温煦五脏,温煦心阳,故发病时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和短气自汗的症状可能较显著。所以在治疗上要标本兼顾。《内经》曰“劳伤肾”,各种疾病迁延日久都会伤及肾中之真阴真阳。而君相相资,心损及肾,肾损遂及于心,故积久劳伤多见心肾双损,又肝肾为乙癸同源。胡老在临床上对于心病患者主张治肝以益肾、助肾以利心,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念。本案即心肝肾并治,并根据病情变化各有所侧重[1-
8、3]。 同属缺血性心脏病,因脏腑盈虚不同,体质强弱有异,诱发因素非一,则应见病不治病而审证求因以治人。病有内同而外异或内异而外同,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运用中医理论治疗西医学确诊的疾病,不要拘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