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74966
大小:61.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9-02
《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袪湿剂笔记—清热祛湿笔记袪湿剂—清热祛湿一、茵陈蒿汤《伤寒论》一类(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组成】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12g)大黄二两(6g),去皮【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能够泄热,利湿,退黄。适应症临床表现为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
2、,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
3、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君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臣栀子清热泻火,利胆退黄(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佐大黄泄下热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茵陈长期以来,是治黄疸的首选药物。不管是湿热黄疸、寒湿黄疸,都可以用茵陈。茵陈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作用,可以清热利湿,还有疏肝作用。茵陈有疏肝作用,疏肝有助于利胆(比如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治风剂—平熄内风】),同时茵陈清热利湿,有助于消除引起黄疸湿热的病因。给湿热以出路,使湿热从小便排出。所以茵陈在茵陈蒿汤里的作用,一个
4、针对治病之因,那就清热利湿,一个疏肝有助于利胆。◆茵陈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它与苦寒泻火、通利小便的栀子同用,则能直导肝胆湿热出小便外泄。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不但能协助茵陈、山栀以泄郁热,并能通大便以泻结实。三药都是苦寒泄利之品,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对身热、便秘的阳黄热症,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病机】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以湿热为主的,一般称为阳黄。寒湿呢,称为阴黄。寒湿往往都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郁滞,又发黄了。湿热都是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黄。湿热证,首先要分清湿和热
5、的多少,有湿重于热的,有热重于湿的,有湿热并重的。黄疸也是要区分这个。茵陈蒿汤治疗的湿热黄疸,是湿热并重。湿热交蒸产生黄疸的过程,首先外邪入里,邪正相争要化热。本身脾胃就有湿浊的基础。比如运化能力差了,或水湿肢体,脾胃湿多本身内阻,湿不得下泄,湿没有出路。外邪入里化热,湿浊阻滞而湿又不能够及时的排泄,这样湿热就会交蒸,交蒸在中焦。湿热,特别内在的湿热,都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交蒸就要熏蒸四旁,气机阻滞,胆汁正常的疏泄发生障碍,外溢肌肤,就成发黄。这是湿热熏蒸肝胆使胆汁外溢发黄。这是茵陈蒿汤黄疸形成的基本机理。这里涉及到一个湿热交蒸,熏蒸肝胆,除了胆汁外溢发黄,形
6、成黄疸之外,它可以伴随一系列的湿热表现。湿热很炽盛,可以发热。如果热邪较重伤津,可以口渴欲饮。如果湿热熏蒸没有向体表熏蒸,这时外邪还没完全入里,可以无汗。即使湿热熏蒸出汗,往往但头汗出,上部头部出汗为主,不会全身出汗。湿热阻滞气机,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也可以恶心呕吐。这里我们提到湿热引起的呕吐。腹部微微胀满,也是湿邪阻滞气机所造成。大便不爽或密结,这都是中焦湿热阻滞在胃肠。如果和胃肠糟粕相结合,就会造成大便秘结。阻滞气机,气机不利,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中焦湿热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可以造成小便短赤。一般舌像、脉像,舌苔多为黄腻,湿热舌苔多为黄腻。脉来沉数或滑数,因为
7、这是湿热并重,沉数滑数反映出热像明显。苔黄腻了,因为他往往有一定的发热了。这是湿热黄疸的比较典型的一些表现。【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湿热黄疸是个阳黄证。鲜明黄色,历来形容“黄色鲜明如橘汁色”。阳黄,比较明亮,阴黄证黄而晦暗,怎么知道它是阳黄,是湿热呢?从舌苔,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这是实证为主。【加减变化】1.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2.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3.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现代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