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

ID:17461875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1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_第1页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_第2页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_第3页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摘要】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

2、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关键词】儿童0引言共同性外斜视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的视轴外偏,以后逐渐变为恒定性。常见于儿童,对其视功能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手术矫正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仍存在争议。现对我院59例手术后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8-01/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共同性外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符合以下条件:①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除外知觉性外斜;②

3、手术年龄≤12a;③无斜视手术史。通过随访,有完整记录的为59例。男29例,女30例;手术年龄2.4~12(平均7.1)a;恒定性外斜视26例,间歇性外斜视33例;基本型25例,集合不足型24例,外展过强型10例;合并A征1例,V征9例;术前有融合功能22例,无融合功能37例;术前均为双眼中心注视且视力平衡;双眼外直肌后徙23例,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2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10例,双眼内直肌缩短3例;随访时间3~64(平均17.7)mo。检查方法:查远视力,10g/L阿托品滴眼液扩

4、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单眼遮盖1h后,用视野弧计、三棱镜加遮盖法结合角膜映光法检查33cm和6m第一眼位的斜视角。不能合作者联合Krimskytest。检查有无A-V征。采用同视机检查视功能。1.2方法4不能合作的年幼患者采用全麻手术。本组全麻手术38例,局麻手术21例。手术量以遮盖单眼1h后所测得的最大斜视角为标准,按Helveston的经验设计[1]。也采用郭静秋的经验,即儿童外直肌后徙的起点是7mm,终点是8mm[2]。若有肌止附着异常,最大不超过9mm。外展过强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

5、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或双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采用双眼内直肌缩短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早期部分患儿采取了双外直肌后徙术;手术量不够则行双眼外直肌后徙+主斜眼内直肌缩短术[3]。联合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2例,下斜肌减弱术8例。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FisherExactTest。2结果眼位矫正:按末次随访检查的眼位为依据,向各方向注视均为隐斜者或残留斜角≤10△但拥有融合功能者定为正位;斜角>10△归入内斜或外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

6、13例(22%)。立体视功能:术前3例,术后28例。2.1手术年龄与术后眼位经χ2检验,两组的眼位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25,表1)。2.2手术年龄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经χ2检验,手术年龄≤7岁组的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7岁组(P<0.005,表2)。2.3术前双眼视觉与术后眼位术前有融合功能22例,正位20例,内斜1例,外斜1例;术前无融合功能37例,正位23例,内斜2例,外斜12例。经χ2检验,术前有融合功能者的术后正位率高(P<0.05)。2.4斜视是否间歇性与术

7、后眼位恒定性外斜26例,正位15例,内斜2例,外斜9例;间歇性外斜33例,正位28例,内斜1例,外斜4例。经χ2检验,间歇性外斜的术后正位率高于恒定性外斜组(P<0.05),而恒定性外斜组回退率高于间歇性外斜组(P<0.05)。2.5斜视类型与术后眼位本组基本型25例,正位16例,内斜2例,外斜7例;集合不足型24例,正位19例,内斜1例,外斜4例;外展过强型10例,正位8例,外斜2例。经χ2检验,三组间正位率与回退率均无明显差异(P>0.5)。2.6手术方式与术后眼位手术方式与

8、术后眼位具有相关性。经Fisherexacttest,基本型外斜视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的正位率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P<0.05);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采用双内直肌缩短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的正位率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P<0.05);手术量适合采用双外直肌后徙+主斜眼内直肌缩短术正位率无明显降低(P>0.5)。外展过强型10例,均行双外直肌后徙术,正位8例,外斜2例,见表3。3讨论3.1手术时机4国内外学者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一直存在争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