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25793
大小:37.3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31
《海德格尔与庄子艺术论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海德格尔与庄子艺术论之比较海德格尔与庄子艺术论之比较【原文出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703【原刊页号】97-103【分类号】J2【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199712【作者】汪洪章(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200433 汪洪章)收稿日期:1997-03-18提要 海德格尔和庄子以对“存在”和“道”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表述,来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们贵真的反美学艺术观,以期在反异化、争自由的道路上获得人类的最终归宿。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庄子 艺术论 非理性主义 贵真 异化 比较 *
2、 * *海德格尔和庄子都是诗人哲学家,他们的哲学与其关于艺术的思考是交融统一的。把这两位诗哲的艺术思想置于文化、哲学背景上加以比较研究,既有利于把握他们各自哲学的全貌和特征,又有助于在西方阐释学艺术论与中国道家艺术论之间达成对话,从而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海、庄上下相融两千多年,地域相距两万多里,但类似的历史经历使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着相似的视域。他们都以非理性主义来反对理性主义,就哲学认识论而言,他们都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的对象化认识论。他们的艺术观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不要认识论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 一、贵真的反美
3、学艺术观海氏认为,以往的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要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彻底解析,不可不对传统的美学作彻底的批判。因为作为“感性学”的美学,正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基础上的。[1]海氏说:“对美学思考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际就是一种感受关系。”[2]美学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关系中研究审美体验的。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氏说:“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种广义上的感官知觉的对象,即感觉(aisthesis)对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知觉体验。人们认为体验艺术的方式能提供有关艺术本质的信息。体验不仅成了艺术鉴赏,而
4、且成了艺术创作的标准源泉,万事万物都成了一种体验。然而,体验或许正是艺术消亡的因素,这一消亡过程如此缓慢,以至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3]海氏关于艺术的思考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所谓艺术哲学,它像歌与诗一样,起源于存在而达致其真理。[4]海氏说:“美的东西属于真理的显现,”“这种显现,作为这种作品中真理的存在,作为艺术作品,就是美。”[5]海德格尔这种有关艺术本质的观念与庄子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贵“真”海氏说: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真理设置入作品”[6]。“真理的特征就是无蔽,而一切存在者的自我显现都附属于它。”作为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展现过程之存
5、在与作为无蔽(或译为“去蔽”)过程之真理是相互关联或相通的。一个存在者通过存在而得以揭示,也就是说,起遮蔽作用的晦暗之面纱被揭去了。所以,海氏说:“真理就是那作为某种实存之物而存在的无蔽性。真理就是存在的真理。”[7]而“美不是与这种真理并行和分离而产生的。一旦真理设入作品,美就显现了”[8]。可见,存在、真(存在之真)、美、自由在海氏艺术论中简直就是一码事,这就突破了把艺术品当作审美对象的形而上学审美认识论的模式。有趣的是,道、真、美、自由(游)在庄子那儿也是同一的。“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显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庄子“要建立起精神自
6、由的王国”[9]。庄子以道为艺术和美的本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这里的“大美”就是道,陆德明释为:“覆载之美。”得道的人,无论其形体如何残缺、丑陋,在庄子看来,都是美的,是“真人”。“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知北游》)只要充分自由地发展各自的天性和能力,即“德”,人人都将是美的。“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这“理”不是伦理之理,亦非条理、法则,而是真,也就是“道”。悟道之人即“真人”,只有“法天贵真”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才是美的,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动人。何谓真?《庄子·渔夫》篇曰:“真
7、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为也;真者,所以受之于天也,自然不可以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易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庄子的道之真与海德格尔的作为无蔽的存在之真,在方法上有同工之妙。海氏从“就其自身显示自身”[10]这一现象学的观念出发而得出了他的真理观。而庄子则从“以明”、“因是已”的齐物、齐物论出发,发表了他关于“真”的看法。庄子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齐物论》)郭《注》曰:“历然自明。”成《疏》:“夫圣人者
8、,与天地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