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302532
大小:4.97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8-08-29
《人感染h7n9防控 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与处置主要内容事件起因、进展全国疫情概况H7N9简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事件起因和进展全国疫情概况(截至4月19日7时)截至2013年4月16日7时,全国共报告63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4人。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24例,死亡9例)、江苏(17例,死亡2例)、浙江(16例,死亡2例)、安徽(3例,死亡1例)、河南(2例)6省市的29个地市级区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未发现其他情况。目前,病例仍处于散发状态,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北
2、京市在对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父亲贩卖家禽相关人群的主动筛查监测中,发现一名4岁竹姓男童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该男童无临床症状,北京市临床专家组根据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该男童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携带者。这是全国首次在无临床症状的人群中发现的H7N9病毒携带者。该男童现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紧密医学观察,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人感染H7N9禽流感实时统计人群分布情况分析据统计分析,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老人。64例确诊病例(包括携带者)60岁以上人群3
3、8人,占病例总数的59.38%;50-59岁人群11人,占病例总数的17.19%;10-49岁人群12人,占病例总数的18.75%;儿童3人,占病例总数的4.69%。14例死亡病例中50岁以上人群10人,占死亡总数71.43%。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
4、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H7N9简介一、病原学(1)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现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3)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二、流行病学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
5、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三、临床表现(一)症状、体征和临床特点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降低。2.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
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病原学及相关检测:抗病毒治疗之前必须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1)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筛查。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但仅可作为初筛实验。(2)核酸检测。对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realtimePCR(或RT-PCR)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
7、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4)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
8、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一、目的(一)早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二)规范病例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三)指导各地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二、适用范围此方案适用于现阶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防控。目前对该疾病的感染来源、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潜伏期、传染期、临床特点以及该病毒人际传播能力尚不清楚。本方案将根据对该疾病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疫情形势变化适时更新。(一)病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