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

ID:17291698

大小:4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9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_第1页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_第2页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_第3页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_第4页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_第5页
资源描述:

《冯芳论文《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注:因本人十年所有研究积累的数据备份盘在几个月前曾被盗,加之难以发表等原因,现考虑再三,把拟出版书稿《向自由幸福创造进化——徐訏评论集》的第一辑先行在此发表。敬请引用者尊重作者,注明引文地址:冯芳:《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OL],http://blog.sina.com.cn/u/3436195094 ,2014年11月1日。感谢您的配合。) (另注:以方括号数字标识的为参考文献,以单纯阿拉伯数字标识的为注释) 历史回声重话徐訏青壮年时 ——20世纪上半叶徐訏评价史述评 冯芳 [摘要]:20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鲁迅、杨丙辰、朱光潜等文坛前辈对徐訏寄予温厚期许。三十

2、年代末,左翼作家巴人发动了以徐訏为靶心的“反个”文艺运动。四十年代,民间对徐訏剧作与小说反响如潮,邵洵美、林徽因等自由作家表示认可徐訏,左翼作家对徐訏在批判中有所兼容。在以社会斗争实践为主潮的现代中国的任一时期里,作为思想型的独立作家,徐訏作品中深远的精神建构远未获得真正理解。在当下批评中也仍存有沿袭旧弊的现象,对于徐訏作品中的启蒙价值、超越性以及徐訏对抗战的贡献认识不足。[关键词]:时代语境;以人为本;暴力斗争;改良文化         作家徐訏果真已被识得?打开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馆藏,有些史料已在坊间传说,有些史料杳无声息地静候开掘,一个新的历史碎片即能开启一种新的

3、理解。越多碎片越能窥见原型——徐訏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在场?具有怎样的多维属性?从中也可窥知时代语境、评价者价值取向等因素与徐訏评价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三十年代上半期:承载前辈厚望的新秀        徐訏在求学时代已小有文名,时为北大教授的德国文学学者杨丙辰对他的诗甚为激赏,1932年徐志摩逝世时,与徐志摩与徐訏二人相熟的杨丙辰写了文章《大诗人、天才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评徐志摩,文中提到:以伟大的天才诗人所应具备的条件而论,徐志摩与徐訏相比而逊色。该文以求真压倒情感的态度,针对当时悼念徐志摩的排场,以及盛赞为“伟大的天才”、“空前的大诗人”,一味说其人品如何“可爱”的诸种

4、现象,杨丙辰戆直地指出,虽然徐志摩有才华,但当前种种已是言过其实。他激烈地指出徐志摩以内容迁就形式、性情浮动、才智不够深刻等缺陷。进而认为,伟大的天才诗人的条件是富有创造性的幻想力、热烈真挚的情感、一点灵明的判断力,就此而言,徐志摩不仅无法与世界级大诗人歌德等媲美,便是与当时的年轻诗人徐伯訏、孙毓棠等相比,也还逊色[1]。徐訏即文中的徐伯訏。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一场辩论,吴其昌专门撰文驳斥杨文,为徐志摩辩护[2],而胡适身在的北大当局更以匪夷所思的“过分亲近学生”(其时徐訏为北大学生)为由,将杨丙辰从北大除名[3]。当时刊发文章的吴宓说:“我个人心中确是袒护志摩,然而编辑的天

5、职,遇有好文章,必须以公平的态度急为刊登。”[4]对此笔者认为杨丙辰并非否定徐志摩,只是从制高标准上作出要求并且态度过分激烈。诚然,徐訏比徐志摩更沉郁深刻,其诗在音乐性上也并不逊于徐志摩[5],不过惟其深沉而不如后者清澈轻灵,二人可谓“各有千秋”的“天才诗人”,但在当时徐訏更显出了“伟大诗人”潜质。       此后激赏徐訏并引为挚友的是文坛前辈林语堂。徐訏初登文坛之时已初具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

6、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风范,因此林语堂尤其青睐徐訏来稿,进而于1934年任用徐訏为《人间世》编辑,此前还曾就徐訏文章写过评论。那是1933年,先是徐訏发表《谈中西艺术》一文,

7、说西洋研究学问讲究分析而中国讲究综合,至于艺术则刚好相反。林语堂读罢写出《附跋徐訏中西艺术论》[6]一文,文中称他并不赞同徐訏关于中西艺术分析与综合的区别,他认为中国艺术在细处用笔时已超乎局部(分析)而顾虑到了整体(综合)的意境。不过,他对于徐訏关于中国艺术是取乎自然而融入自我一说则表达了共鸣。诚然,徐訏在此文的立论上有些极端,林语堂的意见正是有益的修缮。       1930年代,由于徐訏的编辑身分与林语堂的因缘,鲁迅与徐訏曾有一面之雅,并有过几封书信的往来。显然鲁迅虽能看到徐訏个性,但还是基本视为林语堂门生。1934年鲁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