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

ID:17275115

大小:49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9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_第1页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_第2页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_第3页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_第4页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  《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年第4期  摘要:从2003年提出“统筹城乡”开始,到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已进入了国家战略主导下的“以城带乡”阶段,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大量开展,这一规划完全不同于1990年代以解决乡村工业化所产生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为核心的问题导向的规划,而是在充分把握“主体与边界”、“阶段与模式”、“非农化实现形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方向”等几方面内容的基础上,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为核心的目标导向的规划,制度创新和空间组织是支撑规划的两大主体内容。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规划;战略转型  规划的理论创新往往发端于新规划类型的出现和大量实践,包括“战略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在内的每一次新规划类型的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规划界对于城乡发展基本规律更为深入地认识和规划体系自身的改革。从名称上看,“城乡一体化规划”早在1980年代伴随着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但在内容上,当时的规划主要解决的是乡村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用地矛盾及空间利用“碎片化”的问题,其着眼点仍然是

3、城市。真正在内容上以“城乡关系”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却是在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于城乡关系整体战略性思维的调整而展开。2007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党的报告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这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大量开展。新形势带来了新要求,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充分认识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的基础上,试图从“主体与边界”、“阶段与模式”、“非农化的实现形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方向”等几个视角来探索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

4、划的特点和内容主体,目的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更加广泛地讨论与实践。  1城乡发展的新阶段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  1.1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提出  城乡关系历来是影响我国发展和稳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城乡互助”的思想作为基本经济纲领在建国初期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共同纲领》中就已经被提及(武力,2007)。但在实践中,出于对快速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追求,在20世纪中叶后的漫长岁月中,城乡关系的实质基本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并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结构。  1.1.1改革开放前的

5、强制性“以乡促城”  1949—1978年,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吃饭问题并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导向、城市偏向”的整体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下,农业的意义除了解决吃饭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核心特征表现为:农产品不平等交易、城乡劳动力之间的非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实际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凸显的过程(谢垩,2007)。但这种城乡二元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色彩,即国家通过包括农产品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的制度设计来强制性推行

6、。本质上看,实际上是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对农村和农民实行“统制”。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  1.1.22000年以前的

7、市场化“以乡促城”  1978年后,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城乡生产要素,释放了城乡的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制度藩篱逐渐被拆除,城乡相对封闭的格局被打破,生产要素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市场化条件下,由于工业收益大于农业收益的市场效应,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自发地快速向城市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和传统体制的遗留,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民和农村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城乡关系中“以乡促城”的格局由改革开放前政府导向下的强制性色彩,改变为利益集团和资本导向下的市

8、场化色彩。农民和农村通过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土地资源的廉价出让和乡镇企业的直接投资等方式,继续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撑。在实践中,产生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等中国特色的词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