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

ID:17270622

大小:1.39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8-08-29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1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2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3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4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5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6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7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8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9页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论文分类号:1学校代码:10708学号:1511005硕士学位论文ThesisforMaster’sDegree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张瑾指导教师姓名:郭学文学科名称:艺术学理论论文提交日期:2018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5月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申请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学科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培养单位: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生:张瑾导师:郭学文2018年6月 ResearchontheContemporaryInnovationofYan'anRevolutionaryDramaAThesisSubmittedtoShaan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ByJinZhangSupervisor:Prof.XuewenGuoJune201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摘要利用传统文化的号召力,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极尽所能,是党和人民群众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切入点。红色戏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对其进行文本创新,使其历史独特性与当代时代特征相结合,具有宏大的“抢救”意义。但学术界对红色戏剧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这就为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提供了可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视角创新,研究紧贴时代需求,对传承优秀文化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创新,本论文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对红色戏剧文本进行剖析,指出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具有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视角具备实用性,本论文对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剧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丰富了红色戏剧资源,推动了红色戏剧剧目数字化的进程。本论文以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为研究对象,以红色戏剧文本与红色作品再建构为研究核心。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个案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依托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论述了延安红色戏剧的发展脉络、发展诉求及创作路径,阐释了红色戏剧进行文本创新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鉴于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价值,结合案例剖析当代戏剧对红色戏剧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从而得出当代戏剧的传承路径。通过对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创作背景、创作理论及发展历程作一梳理,深入了解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对不同阶段的创作特征作一归纳。对红色戏剧作品《流寇队长》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当代戏剧创作的特点,得出红色戏剧的当代发展诉求。撷取《延安保育院》和《白毛女》作为研究的范本,目的是探寻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内容创新及形式创新。在艺术处理、戏剧冲突、情节模式方面对文本进行探究,概括出红色戏剧进行文本创新的关键要素,即主题诉求、受众定位、叙事策略。通过对延安红色戏剧在当代戏剧创作中遭遇的发展困境与创作前景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红色戏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当代戏剧创作应紧抓革命主题、活用叙事策略,创作出既能弘扬红色文化,又能彰显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I 关键词:当代戏剧,延安时期,红色戏剧,文本创新II ResearchontheContemporaryInnovationofYan'anRevolutionaryDramaABSTRACTUsingtheappealoftraditionalculturetomakethebestgenesintraditionalculturedoitsbest,istheentrypointforthepartyandthepeople'sstrategytodevelopaculturallystrongcountry.Therevolutionarydramais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culturalproductwithuniqueChinesecharacteristicsontheroadofsocialistconstructionandreform.Itsinnovationandcombination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temporaryeraboastagreatmeaningof"rescue".However,theresearchresultsofrevolutionarydramaintheacademiccirclesareobviouslyinsufficient.Thisprovidesthepossibilityforthestudyoftextualinnovationofrevolutionaryplays.Theinnovationofthisdissertationliesintwoaspects:ontheonehand,itisperspectiveinnovation;thispapercloselyfollowstheneedsofthetimesandsupportstheinheritanceof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ontheonehand,itisatheoreticalinnovation.Thispapercombinesnarratologicalrelatedtheoriesontheredplaytext.Theanalysisisofrealisticsignificancetotheinheritanceoftherevolutionarydrama.Theresearchperspectivehaspracticality.ThisthesissystematicallycombstherevolutionaryplaydramainformationinYan'anperiod,enrichestherevolutionaryplayresources,andpromotesthedigitalizationofrevolutionaryplays.ThisstudyfocusesontherevolutionarydramaduringtheYan’anperiod.Withthereconstructionofrevolutionarydramatictextsanddramaascore,literatureanalysis,fieldresearch,casestudyandcomparativeanalysisasresearchmethods,communicationandnarratologyasbases,historicallyandlogically,thedevelopmentprocess,aspirationandcreativepathoftherevolutionarydramaduringtheYan'anperiodarediscussed,aswella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andaestheticvalueoftextualinnovationintherevolutionarydramaareillustrated.Thecontemporaryinheritancevalueofrevolutionarydrama,combinedwiththecasestudies,analyzesthecontentinnovationandforminnovationoftheYan'anRevolutionaryDramaintheIII creationofcontemporarydrama,whichfurtherdrawsthepathfortheinheritanceofcontemporarydrama.Thisthesiscombsthecreativebackground,creativetheoryanddevelopmentofrevolutionarydramainYan'anperiod,anddrawsthecontemporaryinheritancevalueofrevolutionarydrama.Thetextanalysisoftherevolutionarydrama"TheRogueCaptain"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temporarydramacreationdrawthedevelopmentappealoftherevolutionarydramatextincontemporarydramacreation.Taking"Yan'anNurserySchool"and"WhiteHairedGirl"astheresearchmodelofdrama,thepurposeistoexplorethecontentcreationandforminnovationofYan'anreddramainthecreationofcontemporarydrama.Itstudiestheartprocessing,dramaticconflict,andplotmodel,andsummarizesthekeyelementsofrevolutionarytextintextualinnovation,namelythemeappeal,audiencepositioning,andnarrativestrategy.ThisthesisanalyzesthedevelopmentdilemmaandthecreationprospectofYan'anrevolutionarydramainthecontemporarydramaticcreation,andfinallyconcludesthattherevolutionarydramaisproducedunderthespecifichistoricalconditions.Thecontemporarydramacreationshouldgrasptherevolutionarythemeandutilizethenarrativestrategy.Itisadramaticworkthatnotonlypromotesredculturebutalsohighligh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KEYWORDS:contemporarytextual,Yan'anperiod,revolutionarydrama,textualinnovation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1绪论..............................................................................................................................11.1选题源起.............................................................................................................11.2文献综述.............................................................................................................21.3基本概念阐述......................................................................................................41.3.1红色戏剧....................................................................................................41.3.2延安时期....................................................................................................51.3.3当代戏剧....................................................................................................61.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61.4.1研究方法....................................................................................................61.4.2创新之处....................................................................................................72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发展脉络.....................................................................................82.1延安时期红色戏剧诠释.......................................................................................82.1.1红色戏剧的创作背景.................................................................................82.1.2红色戏剧的创作理论.................................................................................92.1.3重要史料的整合归纳................................................................................112.2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发展历程..........................................................................172.2.1红色戏剧初到延安...................................................................................182.2.2关门提高期间...........................................................................................182.2.3延安整风运动后期...................................................................................203红色戏剧的当代发展诉求..........................................................................................223.1延安时期红色戏剧《流寇队长》的文本分析....................................................223.1.1写作形式..................................................................................................233.1.2语言表达..................................................................................................233.1.3人物形象塑造...........................................................................................233.2当代戏剧创作的主要呈现形态..........................................................................243.2.1中西方戏剧的经典复排............................................................................243.2.2原创剧目的创新创造................................................................................243.2.3民营小剧场的实验开拓............................................................................253.3红色戏剧进行文本创新的价值要素分析...........................................................253.3.1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层面............................................................................263.3.2市场消费层面...........................................................................................26I 3.3.3戏剧发展层面...........................................................................................263.3.4受众心理层面...........................................................................................273.4基于发展诉求下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需求.......................................................273.4.1阐释红色文化的特殊内涵........................................................................283.4.2凸显历史独特性.......................................................................................283.4.3迎合当代戏剧发展方向............................................................................284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内容创新................................................................294.1延安本土作品《延安保育院》的实践创新.......................................................294.1.1符号化的艺术处理...................................................................................294.1.2隐喻化的戏剧冲突...................................................................................304.1.3去冗化的情节架构...................................................................................304.2当代传承的误区................................................................................................314.2.1迎合消费市场,误读了观众真实需求......................................................314.2.2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难以贴近民众生活......................................................324.2.3单一僵化的表现方式................................................................................324.2.4从小说到戏剧的转换幅度问题.................................................................325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形式创新................................................................345.1红色经典作品《白毛女》的文本创作历程.......................................................345.1.1《白毛女》的应运而生.............................................................................345.1.2《白毛女》的改编历程.............................................................................365.1.3新版《白毛女》的重排............................................................................375.2对比分析《白毛女》的文本特征......................................................................375.2.1内涵表达..................................................................................................385.2.2人物塑造..................................................................................................395.3新版《白毛女》的形式创新..............................................................................406红色作品文本创新的关键要素...................................................................................426.1文本创新的主题诉求.........................................................................................426.2文本创新的受众定位.........................................................................................436.3文本创新的叙事策略.........................................................................................436.3.1叙事重构类型化.......................................................................................436.3.2人性化抒情叙事.......................................................................................446.3.3挖掘叙事亮点...........................................................................................45结语.............................................................................................................................46致谢.............................................................................................................................47II 参考文献.......................................................................................................................48附录A延安时期红色戏剧剧目资源一览表..................................................................51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58III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1绪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积极领导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公众于世。报告中指出当前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振兴与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建议。大会提出各级政府应积极地建设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及大数据,逐步实现文物资源目录的数字化发展。报告要求大力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戏曲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1]。1.1选题源起红色戏剧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狭义上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期,红色苏维埃政权在江西建立之后,为巩固政权、宣传革命、发动民众、扩大红军队伍、开展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而演出的现代话剧;而广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戏剧[2]。中国的戏剧发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形成了以上海、重庆、延安为核心的三大区域性格局[3],这一时期的戏剧成为了能够同时兼具娱乐性和民族性的艺术门类之一[4]。众所周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革命精神标识,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近年来,延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综合利用本土多元化的红色基因,构筑红色文化、黄帝文化、黄土风情等文化发展战略,通过着力推动区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了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优势的转变。调查显示,2016年延安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02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和18.38%[5]。延安围绕建设全国红色文化首选地的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使得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指标大幅度地增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延安地区红色戏剧表演、革命实景演出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也倍受观众热捧。在革命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中,观众在参观枣园旧址的同时,还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场面;在歌舞表演《延安颂》、《延安延安》中,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元素,展现出一场集参与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精彩演艺;由延安时期红色戏剧改编的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更是综合运用了音乐、灯光、舞美、3D天幕画面、服装道具等现代设施,现场营造出的战斗景观与抗战时期的场景如出一辙,加深了观众的审美理解,强化了艺术的观赏效果。《延安保育院》从2012年的首演开始,就受到了广大革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命爱好者的强烈推崇,直至目前演出数量超过500场,接待国内外观众几十万人。近年来,举国上下对红色文化保护与复原的呼声络绎不绝,红色戏剧作品更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结合当代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如何保护和开发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使其能够进一步创作出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戏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综上所述,红色文化逐步成为推动延安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由延安时期红色戏剧改编或重排的现代戏剧也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结合党中央对戏剧振兴的强烈关注,研究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不仅对充实研究本体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红色戏剧的保护与复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的方式,立足于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内容,旨在能够进一步整合红色戏剧剧目资源,为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红色资源统筹规划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重点落实到创新文本形式、打造红色品牌等方面,从而为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提出针对性的文本叙事建议。1.2文献综述红色戏剧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几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探讨。随着研究人数的增多与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和数量呈现着逐年上升的态势。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分为专著、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三大类。首先提到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文艺丛书》,全书分为16卷,对延安时期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宏观上的解读。全文对于延安时期盛行的各类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及民间传统工艺进行区分和讲解,还对当时盛行的文艺理论及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归整。艾克恩著作《延安文艺回忆录》对延安时期的文学运动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全书通过回忆录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延安时期作者的亲身感受和真实史料。朱鸿召教授在《延安文人》中描绘了抗日时期大批进步青年支援大西北的场面,他们怀揣着文艺理想和抗战信念积极投身革命道路中去。通过描述延安文人在生产生活上成长经历,由浅入深的揭示了延安时期区域戏剧发展的雄伟蓝图。学术界对于延安时期红色戏剧在当代的文本创新研究数量多,但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宋宝珍博士在《热血铸就经典:红色戏剧的回顾和思考》一文中,对红色戏剧在狭义和广义上的概念作出客观性的解答,在时间界定上给予了专业性的梳理。在《试论“红色经典”文本的影像转换》一文中,她对“红色经典”一词的来源作出了解释。她认为“红色”内涵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进行武装斗争的时代。她指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明“红色经典”一词是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布之后提出的。政府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者应该下连队、入基层,创作出的作品应符合革命政治主题和革命斗争史实。文章的最后还指出红色经典文本的重构和建构对当代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陈功焕、刘小珍在《中国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解答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指明红色文化产业占据了国家战略地位。他们总结出红色文化产业相比于一般产业而言独有的特征及当前的发展窘境。马玉玲、黄解明、彭海宝在《“红的经典”主流价值与当下文艺创作研究》一文中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梳理了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红色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发展趋势,提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文艺创作如何顺应当代潮流的方略。文中指出,目前红色经典创作的模式主要分为主旋律模式、“去政治化”模式和新生体模式这三种。继而指出了文化创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代发展需求提供了有益的创作策略。学位论文中,针对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研究成果有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进行定量的整合和定性的分析,对研究的顺利进行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王清的硕士论文《文本创新与传播拓展——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中作了当代语境下文本创新的探讨。作者通过剖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发展现状,提出文本创新的三点意见,分别是类型化的文本定位、多元化的文本风格、影像化的文本呈现,进而对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陕西师范大学李平在《延安戏剧改革探论》一文中,以延安戏剧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具体的改革实践进行透彻的分析,他得出大量戏剧人才的培养与输入、领导人的重视和人民群众对于戏剧文化的急切需求是延安戏剧改革推行的必然性。除此之外,他对延安戏剧改革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了剖析,例如戏剧创作中主题先行、将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剧中人物形象类型化明显、人物性格单一、缺乏丰富性。延安大学曹玉章在他的学位论文中,从哲学的视角,在立足红色主题、挖掘整合资源、创新传播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对策,他提到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联合打造的《延安保卫战》、《延安颂》、《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信天游》等演出剧目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关注和欣赏。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于红色戏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围绕在红色戏剧的界定和梳理上,尚未达成统一的结构体系。学术界对于延安红色戏剧方面的研究深浅不一,研究的方向及把握资料的差异,导致既有的学术研究未能形成合力,对于延安红色戏剧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新媒体的发展映衬下,延安红色戏剧的利用率明显不足,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来看,可以得出目前的研究成果仍留存有较大的欠缺。例如:宋宝珍女士就红色戏剧这一课题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时间上的梳理,并就“红色经典”一词的来源作出了诠释。但在她的研究中仅指出了经典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品在进行文本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对于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及叙事策略并未进行深入探讨。由此,本文以延安红色戏剧的当代文本创新为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学术界对本研究领域的不足,丰富1935年——1948年期间红色戏剧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红色戏剧在当代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得出文本创新的不足及其改善对策。1.3基本概念阐述本文基于对延安地区的实地调研,确保研究在定量的剧目资料下进行。研究中需要做出一定的概念界定,如下:本文围绕延安时期这一特定的革命建设阶段展开,红色戏剧的兴起可追溯到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时期,而延安红色戏剧的黄金时代主要围绕于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十三年”,即“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领导人随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艰难抵达陕北吴起镇。直至1948年3月,中央领导人东渡黄河,继续开拓革命道路的这一段时间[6]。围绕延安这一特定区域展开调研,针对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并结合戏剧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在时间界定上,题目中所指出的“当代戏剧创作”,考虑到当下互联网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研究主要围绕近十年来的时间跨度展开。以2006年颁发的十一五文化纲要为分界线[7],探讨2006年以后政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濒危文化产业所作出的探索。1.3.1红色戏剧红色戏剧是战斗大后方最风靡的艺术形式,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发起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苏区红军部队当中。当时的戏剧演出主要以业余戏剧活动为主,受到外国戏剧的影响,政府利用戏剧真实性、直观性及便捷性等特点,鼓励在重大节日或祝捷大会上对部队士兵及周边群众进行战斗鼓舞和政策宣传。红色戏剧初建期间,碍于当时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现实环境,戏剧表演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革命军队的指战员和士兵,还有少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戏剧表演凭借其生活化、简单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了动员群众、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期间,为应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中共中央实行了普罗文艺政策,也就是无产阶级文艺政策。这一时期的文艺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服务,经由戏剧的形式,鼓动受苦受难的农民翻身做主人,维护自身的权利与尊严。当时的文艺之风盛行,代表作品有短剧《侵略》、三幕话剧《丰收》、六幕话剧《挤敌人》等。在舞台、道具及服装的严格限制下,并不能够从舞台美术及服化上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才能演绎出一场逼真的戏剧作品。在陕北苏区文艺活动中,排演了日本名剧《炭矿夫》、描绘西班牙工人斗争的《秘密》等,主要以零星的、分散的小型歌舞和短剧为主。在中央剧团团长杨醉乡的带领下,戏剧工作者创作了大批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艺术作品,像是独幕话剧《弟兄们拉起手来》、王震之编剧作品《矿山》、崔巍编剧作品《八·一五的晚上》等,均受到了民众的喜爱。红色戏剧的兴起可追溯到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秋收起义以后,经过“三湾改编”,红军确立了党的绝对领导[8]。此时,党和政府下发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那就是让戏剧走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宣传革命斗争的宏大蓝图,鼓励民众参与共同抗日。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政府快马加鞭的组建了红四宣传队,依靠戏曲、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强势欺压我国人民,全国上下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当中,平民百姓受到了战争的无情戕害,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的炽热心声。1936年毛泽东在文艺协会的成立仪式上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即“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9]。倡导积极抗日的文艺政策实行以来,中共中央采取统一战线,积极宣传抗日知识、鼓舞学生运动、激励士兵抗战。在此期间,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起到宣传教育的重要功能。《讲话》发表前夕,内有文学规范的限制,外有政治力量的对抗,政府渴望达成真正自由的文艺运动显得倍加艰难。中共中央下达的各项决议都为发展社会主义、弘扬科学的革命思想起到了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但碍于抗战时期文化的发展现状,作品主题以服从政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主。本文所探讨的1935年至1948年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在当时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其通俗易懂、直观明了的优势,很快地走进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起初,只是简单的农民号子,在农民生产过程中起到激励调动的作用。随后,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政府从中挖掘出戏剧在教育、娱乐和宣传方面的多重职能,使得戏剧逐渐成为了红军宣传革命战争、鼓舞士气的主要形式。当今的戏剧演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宽敞的舞台、绚丽的服装及高超的设备。而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为了演艺活动的顺利开展,战士们就地取材,舞台都是临时搭建的,有时候在卡车上就能完成一场表演。很多时候戏剧演出还没结束,战争的号角就已经响起。演出的题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描述士兵进行武装斗争的场面;其二是展现人民群众在旧势力的压迫下努力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披露了旧社会黑暗、腐朽的一面。1935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戏剧活动并不多。从艾克恩的回忆录中,记录了长征途中与第四方面军会师时的一次演出。那次晚会上由五军团猛进剧社排演了话剧《破草鞋》,描述了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终于胜利渡过金沙江的场景,受到当时从军人员的极大欢迎,红军到达陕北后此剧仍在上演。红军抵达陕北后,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再度兴盛起来,演出了话剧《打回老家去》、《死亡线上》和歌剧《亡国恨》等一批影响力大的剧目。1.3.2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兴起可追溯到1927年,而延安地区红色戏剧的黄金时代主要集中在中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共中央在陕北的“十三年”。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顺利抵达陕北吴起镇,截止到1948年3月中央红军落户“陕北”后这“十三年”的时间[10]。红军队伍爬雪山、过草地终于结束了漫漫长征路。随着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成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一跃成为了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大后方。1948年战局动荡,中央下令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将近13年,使得延安成为万人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在“延安十三年”期间,党和政府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战略总布局的同时,倡导利用一切宣传手段鼓舞士气、发动群众积极抗日,由此延安的戏剧发展开始活跃了起来。戏剧表演能生动、直观的传达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冰火两重天的艰苦环境下,政府迫切需要深入挖掘戏剧的文化价值内涵。企图弘扬革命战斗精神,进一步激发工农兵作好持久抗战的准备与决心;企图深化戏剧作品的隐喻性表达,进一步起到宣传战斗口号、抒发离愁别绪、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作用;企图深化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1938年4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学院”)成立[11]。众多钟爱戏剧的有志之士纷至沓来,倚靠专业化的平台大胆地释放自我才能,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激扬人心的戏剧作品,至今仍然为人称道、回味悠长。一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文艺思潮,戏剧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对戏剧界出现的诸多问题加以政治干预和指导。在之后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运动,提出了诸多客观建议,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他指出革命文艺发展要始终牢记并反思“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进而建议艺术创造者要深入基层群众中去,真正做到戏剧为大众服务。1.3.3当代戏剧当代戏剧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属于时代划分的范畴。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现代、近代和当代。现代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到五四运动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近代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指的是五四运动后,我国进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当代是指1949年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段时间。考虑到当下经济、政治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围绕近十年来的时间跨度展开,选取2006年之后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4.1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互联网、报纸、书籍等方式进行搜集、分类、整合文献的一种方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高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符合作者需求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相关文艺理论以及剧目史料,使研究有充分的史料支撑和理论依据。实地调查法: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延安当地现存的红色戏剧历史资料以及本土文艺作品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便于后期进行统计分析,这一方法在于将调查经过系统设计和理论探讨,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地验证,以确保研究的精确度。个案研究法:研究中涉及到延安本土文艺作品进行文本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对延安当地的文艺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弄清其形成过程和特征。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白毛女》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红色戏剧再创作的重要启示。1.4.2创新之处视角创新:一是研究紧贴时代需求。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对建设文明强国起到支撑作用;二是研究具备前沿性,研究将围绕1935年——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红色戏剧文本做系统性的档案建构,并结合当代戏剧创作的特质,提出红色戏剧文本创新对策,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起到了整合和参考作用。理论创新:具有实用性,研究对延安红色戏剧文本资料作出系统性的梳理,对丰富红色戏剧资源,促使红色戏剧目录数字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丰富延安乃至全国红色戏剧研究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价值,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总结出关于红色戏剧文本创新的叙事策略,可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实现,有利于延安利用红色戏剧的排演提高区域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和自信心。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发展脉络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发源于国民忧患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抗日运动是党和人民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本章节从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针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基本概况作一梳理,包括创作背景、创作理论及剧目资料,旨在完善红色戏剧的研究成果。一个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将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红色戏剧初到延安、关门提高期间和延安整风运动后期,旨在系统的分析红色戏剧的发展特征。2.1延安时期红色戏剧诠释红色戏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作为政策宣传中一项强有力的工具,红色戏剧在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积极抗日、揭露旧制度的黑暗与残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戏剧的发展并没有就此终止,而是形成了三大区域性格局:一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戏剧运动;二是以上海为核心的沦陷区戏剧运动;三是以延安为核心的解放区戏剧运动[12]。红色戏剧进入延安,凭借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目的性强的特征,迅速成为大后方主要的艺术形式。2.1.1红色戏剧的创作背景抗战伊始,国内戏剧界人士纷纷因地制宜,创作出了众多新兴的演出样式,像是活报剧、街头剧在当时都较为流行。伴随着敌后抗战力量的迅猛发展,党和政府成立了10多个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戏剧表演艺术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热爱。战争全面打响后,中共中央军委率先组建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作家丁玲担任主任职务,负责团内的大小事务。西北战地服务团常驻的演员有张可、朱星南等人,主要活动以话剧的演出为主,创作的剧目有丁玲担任编剧的《重逢》、孙强编剧的《最后的微笑》等[13]。当时剧团数量之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军分区和旅以上的单位以及政府均建有剧社,鲁艺、联大、抗大等学校和民间团体陆续也建有剧团。延安革命圣地声名远扬,激发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的创作热情。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延安就是国内进步青年的向往之地。抗战后由于党和国家的政策需要,成群结队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纷纷从大中小城市乃至海外奔赴延安,投身于延安文艺的队伍中来,例如王震之、崔巍等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戏剧演员或戏剧爱好者,这些人在日后逐渐成为了剧团发展的骨干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支持下,通过戏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延安的戏剧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生,一度到了极其繁盛的局面。这支庞大的创作团队里,也涌现出了中国最初的一批剧作家,如沙可夫、王震之、马健翎、杨醉乡等人,在延安的创作经历,也成为了他们往后工作中难忘的体验。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我们说戏剧来源于生活,甚至说戏剧唯一的来源就是生活。抗日战争期间敌后的情况是紧张而刺激的,敌人的凶狠残暴、革命军队的同仇敌忾、军民一心的深情厚谊、人民群众对战争的强烈愤懑、战斗实际的壮烈场面等,这些都为战斗后方的戏剧工作者供应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创作出了像《傻子打游击》、《矿山》、《活报鬼子兵》、《打渔杀爱》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当时士兵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当时演出的剧本,起初采用的是国统区传过来的救亡救国剧,随后战况不断的升级,使得戏剧工作者受到极大感染,不久后就出现了一批反映革命根据地斗争生活的作品。由于社会环境和落后思想的影响,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知识教育,甚至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当时的戏剧工作者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出身,这就造成了两极之间理解力上的偏差。知识分子创作出来的语言及内容不容易被大众所接纳,导致思想上的隔阂越发严重。因此,如何使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在思想认同上更加契合,以便使文艺更好的为革命斗争服务成为了当时迫切解决的问题。整风运动应势而来,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关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14]。会议针对先前在艺术领域出现的思想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说明与指正,指明了戏剧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强调文艺工作者需转变立足点,深入群众,发扬高亢的革命热情,促进文艺工作的民族化、群众化。《讲话》颁布以后,中央的文艺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议为日后的文艺发展方向指明了崭新的道路,文艺工作者大受鼓舞,开始反思并积极创造出符合国家政策的戏剧作品。毛主席论述戏剧方向问题时指出,戏剧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剧本要用接近群众的语言去写,着重描写抗日的现实斗争。他提出戏剧工作者要躬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中去,随后他在鲁艺学院进行演讲,号召大家把视线转移到工农兵的生产生活中来,深入前线、农村去实地体验,切身体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境。真真切切的为人民谋出路、谋福祉,寻求一条符合当前国情的革命文艺道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戏剧领域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民族民间的戏剧形式,戏剧工作者将传统民间歌舞秧歌、秦腔融入到戏剧演出中来,创作出《兄妹开荒》、《赶驴运盐》、《集体腰鼓》、《旱船》等作品。声名大噪的歌剧《白毛女》也出自这一时期,直至2015年仍然在火热上演当中。话剧演出中还融入了秦腔的戏曲样式,剧作《血泪仇》登上戏剧舞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农民的激情也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编自演的《穷人乐》也获得了万千群众的喜爱。2.1.2红色戏剧的创作理论延安红色戏剧诞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红色戏剧的创作主旨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即鼓舞红军的战斗士气、丰富停战生活、充实革命队伍、鼓励全民抗战。延安整风运动后,戏剧作为政府“喉舌”的宣传职能得9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真正做到了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演绎人民群众自己的故事。由于抗日战争过后,大部分珍贵的戏剧剧目及照片素材在战斗转移过程中不慎丢失,这对研究延安红色戏剧的创作理论十分不利。尽管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尝试获取相关资源突破这一研究黑洞,结果却事与愿违。本文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访了八一敬老院的退伍老兵,获得了第一手口述资料。据老兵描述,当时的创作环境简陋,剧团的工作人员经常随着抗日队伍迁移,没有战事的时候就会筹划一场戏剧表演,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形态都与革命现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学者认为,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相关创作具备写实性的研究方法;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戏剧的演出参照了斯塔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学说,目前各界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本文在分析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代表作《流寇队长》中发现,编剧王震之的创作格式规范,创作内容与革命息息相关,存在大量日常的生产场面。从剧照(图2-1、图2-2)中可以看出,延安整风运动后,戏剧演出在舞台设计上力图还原文本中所设置的场景和环境,这在红色戏剧发展初期是没有的。图2-1话剧演出的剧照Fig.2-1Stillsofdramaperformances10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2-2《一心堂》(话剧)舞台设计图Fig.2-2《OneHeartChurch》(drama)stagedesign2.1.3重要史料的整合归纳作者通过访问延安大学相关理论研究者、鲁迅艺术学院现址及旧址,获取到了关于延安时期宝贵的历史资料。为了切身了解当时的创作环境,作者前往八一敬老院探望参与作战的革命老战士,获取到了第一手珍贵的口述资料,这都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调查显示(图2-3),在延安时期,鲁艺学院成立至今共创作剧本185个。创作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在1938年3月——1940年1月成立初期,平均每年创作33个剧本,其中包括独幕话剧15个、多幕话剧4个、活报剧7个、书剧4个、歌剧3个;在1940年2月——1942年12月关门提高特期,平均每年创作4个剧本,其中包括独幕剧2个、多幕剧1个、活报1个;在1943年1月——1946年5月整风运动期间,每年平均创作39个剧本,其中秧歌剧多达38个、多幕剧1个。本文将调查到的剧目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成立初期的1938年4月——1940年5月为第一阶段;关门提高期1941年5月——1942年6月为第二阶段;1943年至1945年的整风运动为第三阶段。1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3鲁艺历年剧本创作统计表Fig.2-3LuXunCollegeofArtYearbookScriptingStatisticsa第一阶段:成立初期的1938年4月——1940年5月从搜集到的剧本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红色戏剧的创作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各路有志之士纷纷奔赴延安实现共产主义抱负和理想,戏剧界乃至整个文艺界可谓是精彩纷呈、美妙绝伦。延安红色戏剧萌芽之初,广大戏剧爱好者竭尽所能的各抒胸臆,创作出一批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党中央对于发扬红色戏剧十分重视,戏剧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度引发时代热潮。这些有志之士,有的是专业编剧,有的是演员出身,有的则是业余爱好者,他们创作的风格迥异,但都体现了革命建设价值,为鼓舞士气、宣传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下图(图2-4)为成立初期的剧目资源,整合后发现:初期的剧目名称五花八门,戏剧的类型主要以话剧、活报剧、评剧为主,王震之、崔巍、左明等人成为了戏剧创作的主力军,有些是原创戏剧,有些则是重排或者改编的著名著作,表演者多为鲁迅艺术学院第一届的学生。1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2-4第一阶段创作情况Fig.2-4Thefirststageofcreationb第二阶段:关门提高期1941年5月——1942年6月党和政府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延安地区创作者的创作热潮,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争先恐后的上演着一部又一部的优秀戏剧。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训练,使得戏剧爱好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处处受限。为了提高戏剧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更贴近群众、更贴合革命战斗主题,就创作者的创作理论、创作主旨、创作方向作一定性的提高显得尤为必要。下图(图2-5、图2-6)是过渡期间所创作出的戏剧名称及种类,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的戏剧以展现群众生活、强调革命斗争、展开群众革命教育为主,创作类型以话剧为主,还引用了外国著名的话剧进行重排,例如苏联话剧《神手》的排演。像是张庚、水华、王滨、陈荒煤等青年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也创作出了很多受人欢迎1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作品出来。图2-5第二阶段创作情况Fig.2-5Thesecondstageofcreation1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2-6第二阶段创作情况Fig.2-6Thesecondstageofcreationc第三阶段:整风运动期间1943年至1945年《讲话》之后,戏剧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光明决策,文艺工作者纷纷开展了“下基层”、“下连队”的活动。毛泽东同志鼓励文艺工作者应该用群众的语言展现群众的呼声,创作风格应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文艺工作者应该明确创作的方向和创作的立场,我们的创作方向是为大众服务,创作的立场是大众的立场。只有把握住这两个问题,延安的红色戏剧创作才能起到代表群众、鼓舞群众的重大作用。这时期创作的剧目非常多,如下图所示。(图2-7、图2-8)1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7第三阶段创作情况Fig.2-7Thethirdstageofcreation1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2-8第三阶段创作情况Fig.2-8Thethirdstageofcreation2.2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发展历程红色戏剧到了延安,继续着先前被战事转移所搁置的专业化进程,大批从国统区奔赴而来的文艺工作者充实到红色戏剧的队伍中去,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戏剧发展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体现在人才的增加和剧团的壮大两方面,从人才的调配上看,一大批青年赶赴延安,在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上达到了戏剧演出的基本标准;从剧社的数量上看,为确保革命大后方戏剧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诸多专业的戏班,如西北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青年剧团等。拥有专业戏剧工作者成百上千人,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声势浩1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使得红色戏剧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2.2.1红色戏剧初到延安1938年,鲁艺学院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学校成立后专注于开展校内校外双向培养人才计划,还大力支持各革命根据地的文艺教育工作。鲁艺学院下设有戏剧系,1938年3月14日建系。下图(图2-9)是鲁艺学院绥米工作团路线图,鲁艺戏剧系秉持着教学研究、创作与演出实战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组织大型的戏剧演出外,首要目标是为戏剧改革培养具有写作素养的专业型人才。图2-9鲁艺学院绥米工作团路线图Fig.2-9LuYiCollege's"SuiMi"WorkingGroupRoadmap《讲话》发表前夕,内有文学规范的限制,外有政治力量的对抗,中国国内渴望达成真正自由的文艺运动倍加艰难。碍于当前的文化发展现状,这一时期的文艺以服从政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主,戏剧作品也体现出这一特征。由此,在抗战初期延安各剧团就已经开始了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15],排演了众多的秧歌剧及新秦腔等具备民间特色的剧目,但这次探索并不成功,甚至引起了一部分民众的反感。2.2.2关门提高期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受到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势欺压,人民群众受到战争的无情戕害,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的炽热呼声。中共中央在文艺政策上采取统一战线,即积极宣传抗日知识、鼓舞学生运动、激励士兵抗战。“演大戏”是文艺运动改革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文艺运动进展到这一阶段,戏剧1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工作者与工农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即戏剧工作者一味地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忽视了人民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甚至出现了轻视民间艺术的现象。这一时期戏剧工作者的主要灵感来源于排演中外优秀剧本或经典名著,固执地遵循国外创作理论和创作成果,致使秧歌剧、评剧等民间戏剧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毫无疑问,《日出》的演出是成功,从观赏角度来看,它吸引近万名观众前来观看,场场爆满、人声鼎沸。甚至是之后争先上演的中外名剧,像是《上海屋檐下》、《伪君子》、《钦差大臣》等在观赏程度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但从内涵表达上看,这些作品都不能算作红色戏剧,戏剧工作者逐步迷失在“演大戏”中,红色戏剧以宣传战斗为主题的革命理想被无情搁置。尽管这一阶段收获了一众喝彩声,但也泛起了怀疑的声音,少部分人认识到纯粹照搬中外名剧,严重偏离了战争时期的国情,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生产实际,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戏剧潮流背后,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隐患。本文从中总结出当时戏剧潮流中出现的几点问题,如下:a立场上存在偏差在《讲话》发表之前,由于政府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艺政策,导致各革命根据地大肆发扬文艺工作,戏剧工作者的创造激情被激发。他们大多都是具备熟练的创作技巧、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饱满的创作热忱的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对处于抗战期间存在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讥讽和鞭挞。在络绎不绝的争议下,戏剧工作者应该明确的是我们面对的三种人,对于这三种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以免造成偏颇。面对别国侵略者和企图危害我国利益的敌方,我们的使命是显露他们的暴虐行径的同时揭露其必定失败的下场,鼓励工农兵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全力抗日,争取早日摘得革命胜利的硕果;面对同一战线中的联盟者,我们要做的是“要结合也要斗争”,联合一切积极抗战的同盟者,批判那些消极抗日、反共反群众的背叛者;面对人民大众需要我们从辩证的立场上处理人民与革命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首要目标,做到“取其精髓、剔其糟粕”,联合革命工作者一同作好战斗的准备工作。b思想上有待进步思想上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人民政府对当前所面对的政治局势认识不清,对文艺工作的开展面临的问题存在偏差。20世纪的中国,中共中央及其全国各族人民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红色戏剧的应运而生,不仅起到发扬文化、宣传、教育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广大工农兵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战斗力量,为拓展全民抗战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抗战之前,戏剧作品的受众群体主要以学生、职员为主。虽说在日后的政策的扶持下,观看人数有一定数量的增多,但仍然与理想状态背向而驰。国统区的情况在陕甘宁区域得到了明显改变。尤其在《讲话》后,观看的人数瞬间成倍的疯涨,创作的作品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不只是学生、职员,众多农民、士兵也欣赏到了艺术带来的19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魅力。由此可见,广大的戏剧工作者应当将工作对象转移到根据地的文化宣传当中,起到加强工农兵的革命认知度、鼓舞军民士气、壮大革命力量的作用。c行动上急需改善在《讲话》前,戏剧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政府下达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出发,努力实现真正自由的文艺运动,这时的戏剧作品大多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和饱满的人物特色,但这些人物、事件却无法逃离“远离群众、远离生活”的诟病。评论员张庚对此现象更是锋利的挑明:“还存在轻视民间文艺,文艺创作脱离群众、脱离现实斗争的倾向[16]。”这是戏剧改革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在促使戏剧朝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戏剧工作者应当深入群众中去,体验民情、民意、民俗,再运用到艺术作品当中,以工农兵为创作对象,赋予其饱满形象的视觉形象,经由艺术加工演绎出来,使得人民群众能够移情入景,增强战斗士气。利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进行艺术创造,不仅可以避免作品中枯燥乏味的艺术语言,而且可以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使创作出的戏剧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2.2.3延安整风运动后期《讲话》后文艺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先前“民族——国家——个人”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阶级——政党——大众”的发展模式。红色戏剧也从以讽刺戏剧、反腐戏剧为主扩展成贴近民生、展现革命的大众化戏剧作品。有以下特点:一是戏剧为抗战服务,诸多戏剧作品体现了军民同心同德的感人场面,用来激励工农兵团结一心、一致抗日;二是戏剧为人民大众服务,采用大众化的群众语言,演绎人民群众身边的故事;三是戏剧为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服务,拓展多种形式的戏剧展现形式;四是戏剧集政治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在达成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需展现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讲话》后根据地展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喜获丰收。下图(图2-10)展示了这时期在延安报刊和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过的作品,包括张沛的《无敌的军队》、陈荒煤的《童话》、孙犁的《村落战》、穆青的《雁翎队》、孙健秋的《小岭战争中的排长李继元》等。20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2-10文艺座谈会以后的创作情况Fig.2-10AftertheForumofLiteraryandArtCreation综上,伴随着延安整风态势的发展,戏剧工作者首当其冲的将视线转移到人民群众中来,旨在为人民群众创作出集政治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在戏剧工作者饱满的热情、熟练的技巧、独特的创作下将延安大后方军民生活的场景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创造,生成贴近普罗大众、展现军民团结的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景象,传递出了党和政府对战争必胜的决心与信念。2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红色戏剧的当代发展诉求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17]。延安红色戏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面优秀旗帜,对其进行文本创新对现代“以文强国”具有宏大的“抢救”意义,对凝集国家气力、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价值。红色戏剧的发展按时间顺序可分为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戏剧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戏剧三大阶段。红色戏剧在战争期间就具备了燎原之势,建国后更是居于主流地位,文革期间一跃成为唯一的狂潮。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戏剧的启蒙对象大多是为了知识浅薄的工农兵了解党的政策、主张及政治活动所服务的。在戏剧发展的漫长演进中,我们发现当代戏剧已经不只作为宣传政治活动、鼓舞士气而存在。在当代戏剧中,呈现出主题多元、形式多样的风格。由此,当代戏剧与延安红色戏剧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本文结合戏剧作品《流寇队长》,对剧本的写作形式、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进行文本切分,最终得出红色戏剧的当代发展诉求。3.1延安时期红色戏剧《流寇队长》的文本分析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先后涌入一批知识分子加入延安文艺的潮流之中,其中不乏一些本身具有戏剧表演经验的青年,例如王震之、张庚、崔巍、王滨等人。来自河北定县的王震之,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后,参加了上海学联及晓光剧团,开始进行剧本创作的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了《保卫卢沟桥》的幕后制作,全剧由《暴风雨的前夜》、《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民的抗战》三个连续的独幕剧组成[18]。在三幕话剧的排演中,以向上的精神风貌与不屈不挠的革命气势,展示了举国上下一心抗日的决心和信念。这场演出打响了抗战时期话剧抗敌斗争的第一枪[19],在剧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演出激起了观众们的热烈反响。随后他又插队到上海救亡演剧队伍中,前往内地参与活动。1938年4月到延安加入鲁艺学院,曾担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戏剧系副主任、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等职务。创作了剧本《流寇队长》、《八百壮士》、《佃户》等作品。1946年10月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创作电影剧本《白衣战士》、《保卫国家》等作品。在延安时期,王震之就创作了多部剧作,包括独幕话剧《弟兄们拉起手来》、《矿山》、三幕话剧《大丹河》、新编评剧《松花江上》、三幕话剧《流寇队长》、独幕话剧《剿匪》(又名《白占元》)等。在建党二十七周年的文艺晚会上,演出了他的代表作品《流寇队长》和《松花江》,《流寇队长》以红军战士深陷贼窝,通过政治疏导笼络人心的故事,2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表达了党中央对于全民抗战的主导地位,只有跟随党和政府才能实现个人英雄梦。《松花江》是王震之根据抗日题材的小说改编而成,剧中展现出工农兵积极抗日的决心,表达了人民大众寻求解放的坚定信念。王震之创作的三幕话剧《流寇队长》是抗战初期解放区广泛上演的名剧[20]。徐展为人稳重,主张人民群众一起参与抗日,在他耐心的劝导下,袁占魁的追随者大多被他收入囊中,袁占魁以分崩离析的惨淡结局收尾。剧中经由一波三折的剧情设置、一张一弛的戏剧节奏共同创造了徐展和袁占魁性格相悖的两类人物。特别是对袁占魁的描写,藉由他的下场向人们点明:只有跟着共产党抗日才是光明之路。本剧体现了延安红色戏剧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即戏剧为宣传武装革命、树立政府权威服务。由此,本文从剧本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形式、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塑造三方面进行一定量的文本切分。3.1.1写作形式《流寇队长》分场景的剧本写作手法进行,首先对全剧的重要人物袁占魁、徐展如、吕靖等进行了性格分析,方便演员更为深刻的演绎人物性格。全剧由三幕组成,每一幕会简要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参与的人物。从剧本的完整程度来看,《流寇队长》的剧本构造相对完整,整部剧本包含了人物简介、时间、地点、布景,对于幕起、幕落有明显的标注,三个场景之间相互联结、上下一体体现了全剧的中心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剧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仅限于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动作方面的刻画并不清晰,这将造成演员对剧中人物情绪理解不到位,严重导致整部剧的中心思想发生偏移。3.1.2语言表达剧中以口语表达为主,动作表达占一小部分。在口语表达上,语句显得略微生硬,与人物所处的环境链接不明显。语气词和动作的提示较少,感叹词使用过多,但感叹词并不能很准确的表达人物当下的思想感受。言语的表达显得拖沓累赘,像是剧中第一幕结尾处袁占魁和徐展的一段对话中,袁占魁说“(得意的)老丁!陈应龙!回去歇着去吧!往后有什么事朝着我说!”徐展如对答道:“队长!这样子弄下去,只怕我们的弟兄以后在村子里连走一步路都不容易了,以后的事情队长等着看吧!(说完,转身走了出去)”,这段本该是激烈的争论片段,文本中表达愤怒的方式并没有通过肢体动作或情绪积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无疑增加了表演的难度。3.1.3人物形象塑造剧中对袁占魁的人物分析这样写道:“原是军队中的一个机枪连的排长,在某次战后中他拉起他部下的弟兄携带武器脱离了部队,原来他的意思是集合了这一股武力东窜西奔,打家劫舍,过一些流寇式的生活,后来不知道在哪一个地方,遇到了一支武器不全的民间游击队,雨下里联合起来。于是我们这排长因为拥有了实例,便当起这支队长,2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起游击来,但在他的意识中打游击和做流寇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来,依然是那样的放纵部下,甚至于可以说迎合部下落后的心理来企图把握军队,建立自己的威信[21]。”从作者对人物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在剧团的实习经历和表演经历,王震之积累了一定的戏剧创作经验。但由于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的限制,在文字表达上缺乏专业性,仍以口头表达为主,人物介绍过于拖沓,达不到人物性格刻画的凝练性。综上所述,在剧本写作手法、人物描述、语言表达上《流寇队长》都展现出专业性的一面。但仍然存在问题,在内容的完整度上存在缺陷,对剧本的概要和人物动作方面的描写不足,语言表达也过于生硬。对人民群众而言,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用词上的一些错误及艺术处理上的欠缺。这就警醒我们,在当代戏剧对红色戏剧资源进行开拓的道路上仍需多方面的努力,使之能够更好的迎合观众的喜爱。3.2当代戏剧创作的主要呈现形态而今,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带动下,中国戏剧朝着多元化、流行化的趋势发展。在这卷帙浩繁的剧目中,涌现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戏剧作品。目前中国戏剧的主要呈现形态分为三类:一是中西方戏剧的经典复排;二是原创剧目的创新创造;三是民营小剧场的实验开拓。3.2.1中西方戏剧的经典复排由于话剧源自西方,在跨文化对话中吸纳外域滋养,是创构现代戏剧本体的有效手段之一[22]。2004年,为了纪念契诃夫逝世100周年,他的作品《樱桃园》、《安魂曲》经过重新排演,在天桥剧场接踵上演。近年来,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除了对外国戏剧的重演和复排,在国内传统剧目及原创剧目的实践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例如:2006年——2008年,曹禺经典作品《日出》、《雷雨》多次进行全国巡演,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根据老舍小说《茶馆》改编的作品也在戏剧舞台上赢得了满堂喝彩;从2008年起,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至今仍广为流传。中西方经典剧目的重演和复排,为中国舞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这些戏剧的传播渠道大多来自于国营机构,延续着传统的戏剧模式,传递着贴合当下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代表着我国强盛的社会煽动力和文化影响力。3.2.2原创剧目的创新创造在现代语境下,戏剧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戏剧越来越向着专业化、创新化的方向。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戏剧产业扶持力度的增加,促进了观众对原创剧目的重视。又因民营剧团商业化的经济需求,不得不依靠增加原创剧目的投放量,来获得受众卖点,致使一大批原创剧目涌入中国戏剧界。例如:2003年由蓝小2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龙编剧,战友话剧团演绎的《爱尔纳,突击》以一名朴实的农村军人的视角,传递给观众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不仅作为戏剧演出,而且被改编成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后轰动全国。在2009年,北京人艺排演的剧作《窝头会馆》进行公演,该剧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欢聚散展现了黑暗势力下的人心涣散和人性的迷失。3.2.3民营小剧场的实验开拓在消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打破了国营剧团一统天下的格局,戏剧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民营小剧场的到来拉开了序幕。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的民营话剧演出团体已经达到五十个,演出的剧目成倍的增加,类似孟京辉戏剧工作室、雷子乐笑工厂等民营剧团蜂拥而至,不断推出自创的新剧目。这些戏园的运营基本都是由每日票房的购买力所决定的,因此不得不俯首迎合市场,甚至靠媚俗化和娱乐化来吸引观众[23]。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十年剧社的《将爱情进行到底》、雷子乐笑工厂的《幸福像草儿一样》都是当代盛行的作品。此外,剧作在表现式样上也出现了诸多的探索和创新,孟京辉对实验戏剧的探索尤为引人注目。他的代表作《恋爱的犀牛》凭借诗意化的语言风格、夸张化的表演技巧及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几乎场场爆满,更被青年人称为“恋爱的圣经”。该剧的成功更是鼓舞了崇尚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的戏剧爱好者们。总之,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戏剧作为多元艺术格局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依然保持着新鲜的血液,绽放着蓬勃的生机。戏剧在新时期的发展,应结合当代发展脉络,顺应戏剧流行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乘着原创戏剧的东风,缔造出一批凸显我国内涵的优秀原创作品。3.3红色戏剧进行文本创新的价值要素分析1942年《讲话》中就对戏剧这种演绎形式给予了肯定和建议。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为新《讲话》)中指出将振兴戏曲工程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4],提出从顶层设计、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振兴戏曲发展[25]。由此可见,戏曲作为戏剧的主要艺术形式受到了诸多的关心和支持。国内红色戏剧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内有民族化戏剧的没落,外有外来戏剧的挑战。自1927年开始,红色戏剧的发展便有所记载,作为中国戏剧发展研究的关键分支,其传承问题成为了当下有志青年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讲话》更是进一步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6]”。为了顺应社会需求的变迁和消费主义的肆意盛行,戏剧作为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由原先的宣传教育平台演变为寓教于乐的多元化交流空间,理应在多元而丰富的文2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空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27]。”在这个意义上,当代戏剧所蕴含的潜在内涵不仅包括对人性善恶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对社会本质的揭露。不论对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还是对个人的影响上,戏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达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及社会的潜在形态。由此,本文从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市场消费层面、戏剧发展层面及受众心理层面这四个方面对当代戏剧文本创新的价值要素进行分析,试图对当代戏剧创作为何需要文本创新这一问题作出专业性的解答。3.3.1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当代中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多。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就当前发展上的重要问题作出解答,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对于文化领域的需求更加迫切,从国家政府对文化的扶持力度上可探出一二。挖掘并整理优秀的戏剧剧目资料成为当前戏剧工程数字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红色戏剧作为植根于革命斗争年代,体现红色文化精神的突出代表,当之无愧的担当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大使命。对红色戏剧剧目资料进行定性、定量的挖掘和整理,并且结合当代戏剧发展的潮流趋势,进行数字化运用与艺术加工,对弘扬红色文化、升华民族文化具有突破性意义。3.3.2市场消费层面戏剧的发展本身就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戏剧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质和公众性质。戏剧的灵感来源于社会,戏剧的发展依靠社会的进步,戏剧的观赏者来源于实实在在存在的社会个体。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戏剧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政策决议息息相关;从狭义上来说,戏剧的发展与其所在地域的市场消费观念日益密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戏剧在人民生活中的比重逐步增长,不论是国营剧院还是民营小剧场,发展趋势如火如荼。戏剧的活动场所称作剧场,在国内一些一线城市已经有几十家大中小型的剧场可供戏剧演出,并开启了城市化的摸索。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61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29]。环顾周围,如“雷剧场”、麻雀瓦舍、“新工人剧场”等一大批时尚前卫的民营剧院也纷纷现身。在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观众所传递的审美情绪,一出戏汇聚的是整个都市的风貌,闪现的是整个都市的文明水准,也彰显了一个区域的特有文明。3.3.3戏剧发展层面红色戏剧以亘古卓绝的革命史迹和光耀千秋的革命品质为载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凝聚着华夏子孙的创造力和生命力。2017年,习近平2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特别指出,我国依然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重要战略决策。我国戏剧界处理水深火热的境地,国内原创剧目质量参差不齐,外国戏剧以强势的姿态不断冲击着中国文化,展现民族魅力的戏剧越来越少。由此可知,红色戏剧进行一定性的回炉重造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有效结合,两者的交汇必定会带来一种融合式的共赢局面。但依然存在着开发主体相对单一、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30]。如何更好的发挥红色优秀基因,利用红色戏剧的平台打造全新的品牌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直观的问题。3.3.4受众心理层面实际上,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是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互交融的产物。基于现代化的艺术处理和网络化的传播效果,使得原本无声的文本内容变成灵动带感的视觉艺术,这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渴求,又开拓了戏剧演艺的边界。红色戏剧的建构或重构,满足着多方面受众的心理需求,在老一辈革命家及人民群众心中,红色戏剧的排演能唤醒他们内心汹涌着的红色记忆;在青年一代的受众层面,红色戏剧能引发他们对当代社会形态的反思;在千禧一代的受众群体方面,红色戏剧与当代科技的结合能增进他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了解度,增强民族自豪感。3.4基于发展诉求下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需求戏剧发展到今天,历经2500多年的千锤百炼,在这漫长的时代演进中,突显出各式各样的剧目类型。据记载,红色戏剧最早兴起于1927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的红四军宣传队为了鼓舞士气、传递革命理想,搭建了“临时舞台”进行戏剧演出,戏剧逐渐成为大后方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红色戏剧初期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以剧情的主要人物作为划分方式,一类是以红军为对象的革命战斗题材,围绕紧张的战前准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展开;一类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讲述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趣事,以小人物的平凡事迹出发,彰显在旧势力旧思想的吞噬下人民大众依然为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的内在本质。相比之下,各类媒介相互融合的今天与信息闭塞、传播方式单一的战争时期,在传播主体、传播工具及传播渠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遥想“延安十三年”期间信息输出的主要工具就是大街小巷的喇叭及人们的口耳相传,当时戏剧信息的编纂与传播主要依赖于对革命后方充满热情、对戏剧创作充满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延安戏剧的创作和宣传活动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想要取得专业化的发展倍加艰难,所创作出来的戏剧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工农兵展开,形式上有话剧、戏曲、秧歌剧、新歌剧等,题材上则以革命斗争、社会矛盾及劳动生产为主。综上,本文针对红色戏剧的当代发展诉求,总结为以下三方面:2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4.1阐释红色文化的特殊内涵红色戏剧作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一环,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进行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对充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文本在专业性和创新性上仍然存在不足,专业性上的不足体现在剧本创作中缺乏对主要人物的立体描述和动作描绘,语言的表达显得拖沓、累赘,这对后期演员的表演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影响。创新性上的不足表现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不够丰满、戏剧冲突的张力和表现力不足、情节设置过于生硬、拖沓等问题。在对红色戏剧进行本文创新的过程中,需格外注意红色戏剧自身蕴藏的革命性质,或是表达革命人物的牺牲精神,或是揭示新旧社会、新旧势力的深层内核,亦或是经由工农兵的平凡小事凸显社会深层问题,这些题材都不能脱离红色戏剧的内涵而独立存在。3.4.2凸显历史独特性基于戏剧本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和观众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原创作品的输出越来越成为当前戏剧发展道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一直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姿态植根于广大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弘扬传统文化、宣传革命精神一直是党和国家三令五申的重大议题。红色戏剧以其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文化特性深受党和人民的重视和喜爱,在当代的文本创新中应时刻牢记红色戏剧的历史独特性,如何利用当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创造出体现革命历史真实性的戏剧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3.4.3迎合当代戏剧发展方向当代戏剧与红色戏剧在创作主题、创作方法、创作理论、表现形式上都存在差异性,在进行文本创新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戏剧中优秀的部分,又要迎合当下戏剧的发展需求。延安红色戏剧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战争服务,起到鼓舞全民抗战、激发士兵士气、宣传武装革命的功能。当代戏剧普遍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表演、化妆、音响、舞美的共同协同作用下营造出逼真的舞台场景。戏剧演出可以通过摄影摄像技术进行即时的播送,观众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平台进行即时的观赏反馈,以便加快戏剧真正为人民所欣赏、为人民所服务的革新方针。综上,红色戏剧的当代传承对内涵表达、文本还原、形式转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使研究更具实用性,本文将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分为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撷取了《延安保育院》和《白毛女》两部红色作品进行个案分析,试图从中得到红色作品文本创新的关键要素。2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4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内容创新作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延安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红色文艺作品,包括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诗歌朗诵《延安颂》、实景演出剧《延安保卫战》等。其中《延安保育院》是一部以革命史实为依据创作的现代舞台剧,它汲取了延安时期盛行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的演出精髓,将其融合到现代舞台剧当中。在叙事手法上,这部作品由四幕组成,幕起幕落环环相扣,采用符号化的艺术处理及隐喻化的冲突设置,均是对演绎内容的一种创新。4.1延安本土作品《延安保育院》的实践创新故事以抗战时期红军遗孤宏远的成长轨迹为主线,以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为副线,讲述了战争时期发生在延安保育院的真实经历。伴随着战况的日益升级,党和政府要求保育院全体人员进行阵地转移。由于红军转移能力有限,为了更多的孩子有生还的可能,保育院院长毅然决然地将女儿红霞留在原阵地固守。他们带领着这群孩子攀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渡过水流湍急的黄河,最终为了守护孩子的生命而壮烈牺牲。本文采用叙事学的理论视角,从符号化的艺术处理、隐喻化的戏剧冲突、去冗化的情节设置三方面着手,分析《延安保育院》在内容上的创新实践。4.1.1符号化的艺术处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记号。演员与观众在进行情境交流时,赋予其某种意旨功能,可以意指它自身以外的某个东西,表示虚构世界的地点、人物的身份、境遇等[31]。幕起时一片祥和的景象被战火毁灭,鲜红的血液、熊熊的火焰都是战争残酷性的佐证。一名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将襁褓中的婴儿护在身下,鲜血浸湿了她的衣襟,染红了婴儿的襁褓。她将印着五角星的军帽留给孩子,婴儿的阵阵啼哭声引来了红军战士的关注,最终孩子得救了。这颗象征希望的种子,在红军战士的呵护下送到了延安保育院。一些艺术符号的使用,像是耀眼的五角星、红色的襁褓、浸满鲜血的战袍,多种符号元素的融会贯通,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革命人士在战斗面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宝塔山下,保育员悉心照料着孩子们,宏远始终带着那顶军帽,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期间保育员和红军战士一起种菜、收割、纺线,金黄的麦苗、红色的绸缎、绿油油的菜地这些艺术符号都代表了孩子们在保育院趋于平稳的幸福生活。夜晚,不时传来野狼的嚎叫声,仿佛传递着战役即将到来的噩耗。战争的噩耗传来,队伍向山西转移,黄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战士们带着孩子在小船上艰难渡河。波涛汹29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涌的河流对照摇晃前进的小船,彰显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保育院长义无反顾地解救宏远,鲜血染红了黄河水,显现出保育院院长的大爱情怀。4.1.2隐喻化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32]。真正的冲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人与人的冲突、个人与自身的冲突和个人与环境的冲突。在《延安保育院》中,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冲突出现,它将冲突隐藏在戏剧的整体框架中。通过隐性冲突的设置体现出矛盾双方的纠结、调和直至解决。这样经由隐喻化的冲突设置达到推进故事情节的效果,属于隐性冲突。剧中以描述红军遗孤宏远在保育院的成长为线索,通过一系列隐性冲突的设置,表现出敌我双方在战事上的较量。保育院长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凸显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超然的精神境界。在傩舞的场面描写下,让观众感受到新社会与旧社会的明显差别,隐喻性的表达了只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救星,揭示了旧势力和封建观念只会吞噬人们的心灵。在剧中,保育员带领着孩子们进行阵地的紧急转移,现实条件不足以带全部的孩子转移,于是保育院院长在选择面前万分悲痛的将女儿红霞交给张大爷照料,自己义无反顾地带领孩子们踏上转移之路。转移途中,保育院院长独自思念着远方的女儿,而在另一边的女儿孤独地坐在树下,看着不远处的小羊依偎在母亲身旁,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借由蒲公英的种子将思念带去给远方的母亲。这一情节设置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融合在一台演出上,真切的表达出母女间的深情,间接地抒发了革命战士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侧面表达了在这样的精神风貌下,党和政府最终一定会摘得战争的胜利果实。4.1.3去冗化的情节架构这部舞台剧在情节设置上采用隐性冲突的设定,而非我们司空见惯的直接对抗。矛盾的产生并没有清晰的戏剧动作来表明,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凸显矛盾的主体,即敌我双方的矛盾、家庭与社会的矛盾、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冲突等。这样的情节驱使下,演员的情绪更容易打动观众,使得文本内容朝着清晰化、凝练化的趋势发展,达到去冗化的呈现效果。幕起时就向观众解释了整个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即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剧中通过一些情节的设置表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和时代特征,像是红军战士的牺牲、放羊老人的就义、保育院院长的牺牲、转移途中的激烈场面等,逐步展现出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矛盾加深的过程。剧情的情节由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四个大情节连贯进行,序幕向观众介绍了英雄的母亲不幸遇难,婴儿宏远被幸存的战士们解救的故事;第一幕通过描写宏远在保育院的平静生活,抒发了以保育院院长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革命后代的悉心照料和真切关爱;第二幕通过描述战士们进行边区大生产的场面,表达了战士们对于革命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第三幕孩子们在烈日30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和风雪中艰难转移,表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革命战士的顽强意志;第四幕通过描述战士们带领孩子东渡黄河的惊险场面,表达了革命战士的大爱情怀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整部舞台剧利用表演、歌声、舞美,将传统戏剧与当代科技相结合,向观众展现出红军战士在个体生命与革命信念之间的无悔选择,激励了当代人追梦寻梦共筑美好中国梦的决心与信心。综上,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对《延安保育院》的情节构架、隐喻内涵进行文本分析,对当代戏剧如何更好地实现对红色戏剧的传承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除内容的出彩外,整场演出基本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在有限的舞台上实现立体的场景搭建和移动化的双层舞台,不仅拓宽了演员的表演边界,而且还原了剧本中的时代场景。从这场演出中我们发现,红色戏剧应该做到时代性与传统性的高度统一,戏剧工作者要以还原红色戏剧为初心,辅之以内容创新为双翼,一心两翼并驾齐驱的进行红色戏剧的当代创新之路。4.2当代传承的误区本文在对《延安保育院》进行个案分析后发现,当代戏剧作品在内容上对延安红色戏剧进行了开拓式的创新。它将民间艺术形式秧歌藉由话剧的形式进行再现,在艺术处理、戏剧冲突设置和情节架构上突出了戏剧的主旨,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摸索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观众需求、人物形象、表现方式和转换幅度四方面着手进行分析。4.2.1迎合消费市场,误读了观众真实需求从延安本土的作品来看,为了顺应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宣传策略,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大都是以宣传红色革命、宣传解放军英勇顽强的精神为主。过分强调“红色”的导向性过于明显,一些红色元素的使用过于刻意。戏一开始,引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时,悲怆的音乐企图将观众的情绪带动起来。中间的情境中不断地穿插着象征革命元素的军装、军帽、喇叭、枪支,显得过于生搬硬套。在当代的一些反映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中,甚至存在强行穿插剧中人物感情线,制造“三角恋”等恶俗情节的红色戏剧作品。企图为红色戏剧作品增添各种消费主义的时髦元素,反而会落得不伦不类的下场。刻意迎合观众的恶趣味,反而会使观众感到差强人意。红色戏剧的文本改编并不意味着改编者可以无限度的表达个人意图,全然不顾历史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33]。如果顺应当下“娱乐至死”的消费观念,为所欲为的增加一些恶趣味或烂俗情节,红色戏剧的主流价值无疑受到了亵渎。另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红色作品被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由于人们内心怀旧意识的迸发或者是对红色记忆的追忆,那是否意味着红色作品的文本创新应该完3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的回归文本原有的真实?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完全复制的不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旧文本,是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的。人类不断地剖析和诠释历史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复原”旧的样式,而是为了汲取既往的文化资源,实现人类精神与思想的螺旋式上升[34]。因此,红色戏剧的改编绝非儿戏,要综合考虑时代背景和时代需求进行慎重的改动。首先需要事先熟知戏剧文本产生的年代、创作的源起及创作的理论等,在了解透彻文本的基本常识之后,还需针对文本背后所涉及到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诠释,从中挖掘出在文本之外的实在价值。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尊重历史事实,又体现人物内心真实情感,符合群众审美接受心理的作品。4.2.2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难以贴近民众生活近年来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戏剧作品,都在血与火的战争背景中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光辉人物形象。崇尚革命、英勇顽强、行为规范、意志坚强是他们的代名词,企图以这些人的成功来激励现代人的斗志,却忽视了当今受众的心理诉求。一味地拔高人物形象,一味地歌颂英雄人物的功德事迹,不断强调高大全的革命英雄与广大民众的现实差距,无疑会让观众离人物越来越远。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可以从很多层面上作出衡量,像是情节设置、艺术处理方式及人物性格塑造等都可以作为评判的标准。我们通常接触的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主要都是以高大、果敢的英雄形象为主,这些看似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性格设定,经常拉大了观众与演员的间离感。剧中人物将永远保持神秘性,使观众不能由己及人的产生戏剧联想,从而影响到观众对于戏剧观赏的反馈。可见,当下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如何实现英雄性格与正常人性的协调[35],是改善现状的重中之重。红色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理应更加丰满,使得可以从人物本身挖掘出各式各样的故事,可以是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平民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是英雄人物的立体化闪光点,大人物背后的点滴小事等多角度进行人物塑造。塑造出的人物性格越丰满越是具有创造性,找准人物性格中的共性,挖掘性格背后的个体独特性,在完善人物形象塑造上是十分必要的。4.2.3单一僵化的表现方式众所周知,戏剧作品的组成元素有很多,包含正题、内容、人物、艺术处理手段等。《延安保育院》创造性的利用天幕、水幕等科技手段造成了逼真化的真实场景。在叙事上采取主线、副线双走向的剧情结构,展现出戏剧主旨。观众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能够很直观的感受到保育员们日常劳作的场面。庆祝丰收时展现的是陕北特有的民间艺术——秧歌,不仅调动了观众的观影情绪,还宣传了民间艺术形式。陕北民间的傩舞表演,不仅引发了观众对旧思想、旧观念的反思,而且丰富了观众的心理视野。因此,利用好红色戏剧中展现区域特色的闪光点,对于进行区域性文本创新有很大的启迪意义。4.2.4从小说到戏剧的转换幅度问题3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从小说到戏剧的转换,或是不同形式的文本转换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文本表达的局限性。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一部分是由戏剧工作者以所见所想亲自执笔创作的,有的则是由现有的中外名著改编而成。小说、戏剧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其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必定存在诸多差异。从以文字为载体的小说文本,到以高度简练、画面丰富、精准叙事的戏剧文本,这中间的转换幅度是巨大的。一本小说动辄几十万字的文本,要改编成两到三个小时的戏剧表演,完全照搬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转换过程中,除了小说的基本构架外,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建构或重构,在这之中融入主人公的细节描写,展现其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推动情节的顺利演进,使之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立体的、丰盈的故事,这都是每个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由此,在红色戏剧的文本转换中,文艺创作者需要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在内容呈现、视听语言及舞台演艺方面做到完美转换。文本的转换要从转换的文本样式的特点出发,作形象构思和叙事方式的全新转换[36]。取其精华,踢其糟粕,在转换的过程中不仅要丰富其内涵架构,又要缩减红色戏剧与观众之间的思想隔阂。3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形式创新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37]。延安整风运动后,为了顺应政策需求广大戏剧工作者集思广益,试图创作出反映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艺术作品。恰逢当时民间流传着“白毛仙姑”的传说,鲁艺学院戏剧界的师生下基层探访群众,欲将此事记录下来,《白毛女》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调取到写作素材后,戏剧工作者为《白毛女》的故事如何体现革命精神犯了难。经多次的修改订正,最终确定贫民喜儿为主人公,讲述喜儿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女孩在历经地主阶级强制剥削后破茧成蝶的故事。讨论决定,为戏剧的浪漫主义情怀造势,依然保留了“白毛仙姑”的传奇成分。这出戏迅速红遍陕北,甚至席卷全中国,称得上是抗战时期红色戏剧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白毛女》的热捧使得民间戏剧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原先就对“演大戏”持反对意见的文艺工作者大力支持民间艺术形式的拓展,一时间创作的新歌剧和新编戏蔚然成风[38]。直至2015年,《白毛女》已经修正了六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是长演不衰的经典作品。本文选取《白毛女》作为案例,通过其文本的创作脉络作一梳理,得出不同时期《白毛女》的改编策略。着重在舞台表现、内涵表达及人物塑造上对文本进行切分,最终得出新版《白毛女》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5.1红色经典作品《白毛女》的文本创作历程歌剧《白毛女》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这一经典形象。她不仅是旧社会、旧制度下惨遭压迫剥削的受害者,而且是勇于反抗、敢为人先的女中豪杰。本文结合《白毛女》不同版本的演绎形式,在内涵表达、人物塑造、舞台艺术三方面对六个版本的《白毛女》进行文本的对比分析。着重对比2015年重排的新版歌剧与之前版本的不同,试图从中获得当代红色戏剧再创作的演绎思路。5.1.1《白毛女》的应运而生关乎《白毛女》的民间传说看法不一,诸多猜测赋予了它传奇性的基调。有一种说法是,红军在返回革命根据地的途中,在晋察冀一带听村民说道“白毛仙姑”的谣言。传说她长期居住在寺庙里,身披一头白发,身姿飘逸如神仙,人们纷纷敬奉她为主宰一切的神。另一种说法是在晋察冀边区石家庄一带有一位满身白毛的女子,她时常在夜间出没。为了自身的生理需求,经常偷拿神庙里的贡品,致使百姓纷纷前去祭拜。这一传说流传甚远,导致民间以讹传讹,拖延了生产建设的进程。最终在人们的逼问下她吐露3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出事情的始末,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考虑到当前急需一部以工农兵为对象,歌颂党在革命建设中的光辉领导能力的作品,鲁艺学院当即决定从“白毛仙姑”的传奇事迹出发,创作出兼具浪漫情调与革命情怀的艺术作品。1945年1月,在院长周扬的主持下,贺敬之、张庚、王大化、丁毅等艺术家一起讨论歌剧的人物设计和场次安排[39]。最终剧本由贺敬之、丁毅合作完成,王大化担任总导演,马可负责作曲的工作,就这样第一版《白毛女》的故事诞生了。下图(图5-1)为《白毛女》的原创剧本,可以看到第一幕中标注着具体的剧本格式,包括戏剧一开始用“幕起”作为提示词;舞台情况的表述用“台上无人”、“乐器起奏”、“风声”等进行标注;情节结构的描绘用了“喜儿上场”、“风声更长”等细节标注。说明虽然创作条件恶劣、简陋,但剧本创作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图5-1《白毛女》第一幕剧本Fig.5-1Thefirstactof"TheWhiteHairedGirl"新时期党和政府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工农兵的思想政治问题。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风貌,决定将《白毛女》定位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40]”的主题。由此,第一版《白毛女》在延安正式演出了。前来观看演出的队伍庞大,观看过程中不少人都为之动容,有的观众为喜儿的悲惨经历留下怜悯的泪水,有的观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腐朽制度感到深恶痛绝,也有的观众开始深思剧情之外所传递的真谛。总之,这部作品真实的影射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制度制约下,贫苦农民与地主阶层的严重分化。从喜儿的人生经历上可以看出,被压迫人民要想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除了转变个人思想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要始终相信全党为人民谋实事的坚实作风。3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1.2《白毛女》的改编历程第二版的歌剧是在1946年的张家口演出的,在剧本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修改,突出表现在红军身影的出现以及喜儿性格中反抗意识及反抗思维的觉醒。第一版歌剧在演出结束后,创作者广泛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在情节设置上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为了强调故事主旨,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之下,才能彻底的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之下贫苦农民的窘境。在剧中增加了赵大叔向村民诉说红军事迹的场景,贫苦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艰难求生,思想陈旧、胆小怕事的杨白劳一辈子受尽地主的压榨而不知反抗,红军解救贫苦农民的事迹让老一辈受尽压迫的农民心中怀揣着新生的希望。此外,在第二幕中原先的剧本通过描写黄世仁、穆仁智逼迫杨白劳签字画押的情节,烘托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的矛盾差距。黄世仁压榨杨白劳立地勾账,杨白劳不从反被教训,在昏迷中被黄世仁和穆仁智强迫以女抵债。以杨白劳在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以女抵债揭示了黑暗势力的冷酷无情以及底层农民深深的绝望。为了体现农民反抗意识的觉醒,与第一幕诉说红军的联系更加密切,新增了大春等人痛打地主阶级的狗腿穆仁智,继而投奔中央红军的情节。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仅表达了农民反抗意识的觉醒,而且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永远是底层农民反抗压榨、剥削的坚定力量,为农民翻身作主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第三版的《白毛女》在剧情发展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六幕歌剧凝练成五幕。缩减后的故事内容主要以体现红军对贫苦农民的重要意义,强调红军战士为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原先的六幕歌剧中,有大量描写喜儿和杨白劳日常生活的细节,使得剧情进展缓慢,略显累赘。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中,忽略了戏剧冲突的设置,使得剧情发展对抗性不明显。改良后的剧本在戏剧冲突和人物心理设置上都较为紧凑,突出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也凸显了红军的重大指导作用。下图(图5-2)为1947年由北京大学民间歌舞社印刷的剧本内容,可见剧本中留有大量的钢笔标注,如“效果”“光渐暗”“孩子哭”“闪光”等提示语句,此外还有大量的文字移动符号和文字的修改、增加、删除的标记。3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图5-2《白毛女》剧本正文Fig.5-2"TheWhiteHairedGirl"scriptmaintext1950年《白毛女》在北京的演出,被认为是文本进行的第四次修正,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上的变动不大。这次改编主要从音乐着手,将传统民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方式,新增过场音乐增强了台词与歌曲之间的串联度。第五版是在1962年为了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将红色经典作品重排演出,《白毛女》首当其冲的进行了排演。由贺敬之担任编剧进行改编,这次变动着重在剧情的凝练上,对第四幕和第五幕斗争、反抗的情节进行压缩、提炼。由马可负责作曲,删除了《恨是高山愁是海》和《我是人》这两首歌。往后的几十年间基本在内容上没有很大的变动,直到2015年这部红色作品又一次融合现代科技展现在观众面前。5.1.3新版《白毛女》的重排新版《白毛女》于2015年11月6日在延安进行70周年首演,此后在国内包括上海、杭州、北京等9个城市进行大型巡演。这次重排在剧本上,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彻底的校正。在贺敬之的指导下,对于重大历史时间进行了调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更正为1933年的冬天。截止目前,《白毛女》已经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改编,在文本上对剧本中出现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纠正,使之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一体。《白毛女》在北京的演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3D数字技术进行首映,在视觉上更符合观众的审美倾向,这是当代戏剧对延安红色戏剧的形式创新。5.2对比分析《白毛女》的文本特征本文从内涵表达、人物塑造的角度出发,目的在于深入剖析歌剧《白毛女》在不同时期的文本样式,得出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及社会需求的增多,当代戏剧创作为弘扬3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延安红色戏剧所作出的多种尝试。5.2.1内涵表达剧中讲述的是发生在华北农村杨白劳一家被压迫、求翻身的故事。杨白劳长期忍受地主黄世仁的压榨,性格朴实懦弱,最终迫使爱女喜儿受尽黄世仁的侮辱。自己虽知不能长期承受剥削之苦,却因守旧思想无法奋起反抗,最终沦为了旧势力的刀下亡魂。第一版的文本大多围绕在以下情节:淳朴老农杨白劳与爱女喜儿相依度日;喜儿与王大春情投意合;恶霸黄世仁企图霸占喜儿;杨白劳因无力了偿债务被黄世仁胁迫签订卖身契;杨白劳自尽而亡。第一版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生活描写,展现了喜儿单纯活泼的性格特征和杨白劳朴实懦弱、爱女如命的性格特征。第二版为了增强戏剧表演的主题性,体现红军坚不可摧的力量,新增了赵大叔诉说红军事迹的情节,使得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第二版对第一版的故事内容也进行了修改,喜儿在黄世仁家里受尽煎熬。黄世仁为了斩断喜儿对大春的念想,利用加租加息变相欺辱大春母子。修正后的文本改为大春等人为反抗地主阶级的狗腿穆仁智,将其暴打一顿,随即投身红军的队伍当中,试图在党的指导下解救喜儿脱离苦难。由此,剧中所传递的内涵发生了偏移,第一版的内涵表达主要围绕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贫富差距上,从喜儿人生际遇的改变,表达出广大农民须有反抗意识,并为之付出行动,才能脱离旧社会的桎梏,不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第二版的内涵表达偏向诠释新旧社会对大众身心解放深远影响的主题思想,新增的红军的情节内容,也凸显了中国红军在解放贫苦农民中起到的坚不可摧的力量。第三版的修改首次将六幕缩减为五幕,增强了文本之间的连贯性和凝练性。在内涵表达上,第三版的修正更加注重的是主题的体现,即凸显中国红军在帮助贫苦农民获得身心解放的决心和信心。在文本中通过减少喜儿生活细节的描写,增加红军帮助被压迫人民治理地主阶级的情节来表达故事内涵,让观众移情入景的感受到中国红军永远是代表人民的一支队伍,永远鞠躬尽瘁为群众服务。之后的版本在内涵表达上都没有过多的改动,大多是在凝练故事情节和进行音乐方面的调整,到了2015年的第六版,将重要历史时间更正为1933年的冬天,本着“守本创新”的原则,此剧在悠扬的交响乐中拉开帷幕,现代科技所营造的如梦如幻的舞台,真实再现了北方农民的贫苦生活环境,更方便观众情景交融、移情入景。基于《白毛女》故事的传奇性,之后我们所听所看到的故事内容都是人们反复加工、改编制作而成的,改编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亦或是给人物定义的结局不一样都会对故事的内涵表达造成影响。在《白毛女》的后期改编过程中,也曾经遭到了人们的非议,之前的剧情设置与现在的有一定区别。首先是喜儿的结局设置,剧情最后主要描述了喜儿与大春的幸福生活,但结合当时鼓舞斗争的政治形态,这样的设置明显弱化了先前剧情中的斗争性。3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5.2.2人物塑造剧中的主人公喜儿是全剧唯一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人物,在受尽地主剥削后,为了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勇于同黑暗势力不懈对抗的性格设置。剧本及演出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修整,喜儿的形象先后经由四位表演者进行演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王昆、郭兰英、彭丽媛和雷佳这部经典作品积淀了几代人的红色记忆。她的脾性和人生轨迹与父亲反差明显,文本开头将她定位为单纯简单的小女孩形象,下面(图5-3)是喜儿等待在外躲债的父亲回家的台词,尤其是收到礼物红头绳时的满心欢喜,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女孩的天真和对生活的憧憬。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生活的打压,经历过黄世仁的侮辱之后,喜儿性格的转变进入制高点,在转变过程中她也曾高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的绝望语句,逐步加剧的情节点设置将她的反抗性推上了高潮。她认清形势,不愿像父亲一般惨死,反抗想法和能力越发强大,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彻底摆脱守旧观念。喜儿的性格塑造随着情节的逐步推进而改变,她在逃入深山时唱道:“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她唱道:“划不尽我的千重冤、万重恨,万恨千仇,千仇万恨,划到我的骨头——记在我的心[41]!”图5-3《白毛女》的语言表达Fig.5-2TheLanguageExpressionof"TheWhiteHairedGirl"故事中的反派人物黄世仁是一个狡诈、粗暴的人,穆仁智是黄世仁的奴才,杨白劳善良朴实的人物性格与这二人迥然不同,性格的差距从侧面辅助了戏剧冲突的必然性。喜儿的父亲杨白劳,长期遭受恶霸黄世仁的压榨,对贫苦的生活状态并没有采取反抗,逆来顺受,最后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勤劳朴实,是典型的受压迫农民形象。他的性格与喜儿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喜儿以此为鉴,增强自身的反抗意识,警戒正处于压迫中或试图与恶势力对抗的人们,在党和政府的羽翼下,才能赢得彻底的胜利。反之,将会永久的沦为旧社会的阶下囚。歌剧的最后,并没有对当时封建势力的代表黄世仁赶尽杀绝,受到了不少争议。《白39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毛女》的首场演出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会堂举办,演出获得了党领导的一致认可。政府对这场戏剧做出了客观的点评: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42]。编剧顺应大众要求和政府号召,故事的最后黄世仁被就地正法。5.3新版《白毛女》的形式创新《白毛女》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我国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43],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开民族唱法之先河[44]。展现了底层农民与地主阶层之前不平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俗风貌和人文风范。《白毛女》首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形态,全国上下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当时的舞台设计设施陈旧、设备简单,一张台子,几个演员,就是一出戏。下图(图5-4)是1945年5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演出时的剧照,可以看出舞台用杂草当做隔断,营造出农村萧条的场景,演员的身后几把简单的长条凳是为数不多的道具,没有扬声设备,发声全靠演员的现场发挥。但凭借剧本的出彩、演员的真情演绎,仍旧获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图5-41945年《白毛女》演出剧照Fig.5-4Theperformanceof"TheWhiteHairedGirl"in19452015年新版《白毛女》在注重原作文本的还原度上,融合了现代科技打造一场光与声的舞台艺术,下图(图5-5)为在延安解放剧院首演的新版《白毛女》的现场图,该剧运用先进的数字立体电影技术,营造出河北农村特有的地貌特征,甚至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泥土、庄稼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运用环绕立体声音效,极大拓展了《白毛女》的舞台空间,使表演者的一颦一笑能直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受到风的40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凄凉,感受到夜的无助,进一步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辐射力。无论是剧情处理、演员表演,还是音乐编配、舞美设计,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图5-52015年《白毛女》演出剧照Fig.5-5Theperformanceof"TheWhiteHairedGirl"in20152015版《白毛女》采用3D科技舞台的形式,更加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比如对“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的相逢”这场戏也由原来的对白改成了唱段,随着音乐的此起彼伏,让观众切身的感受到两人重逢的喜悦。新版歌剧在最大限度保留歌剧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还极力地展现了科技舞台的视听感染力。舞台的艺术形式保证了情景、音乐、歌舞的连贯性,科技的运用进一步保证了叙事的流畅性和高还原性。舞台艺术与现代科技两种形式的叠加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这是当代戏剧的形式创新。新版歌剧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全新的平衡点,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感受,带来更具冲击的情感共振。4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红色作品文本创新的关键要素红色戏剧作品是具备主流价值的革命文化代表,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时代的变迁,潜移默化的潜伏在大众的心中。随着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悄然将至,“消费”、“时尚”、“快生活”、“娱乐”成为了当代的文化热词。多元文化诉求下的人本身,由于挣脱不了欲望的牢笼,贪图在感官享乐当中无法自拔,逐渐缺失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而红色戏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以英雄的形象出现,无所畏惧、有勇有谋的完成一个个本身不可能的任务。能将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暂时带离感性的谜团,将人引向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本文以《白毛女》的改编历程为参照对象,探讨红色作品进行文本创新的关键要素,最终得出在主题诉求、受众定位及叙事策略上的意见,进一步得出当代戏剧创作应采取叙事重构类型化、人性化抒情叙事及挖掘叙事亮点的文本叙事策略。6.1文本创新的主题诉求当代戏剧的创新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符合当前的人民需求。在2015年重排的新版《白毛女》中,除了王大春,普通民众并没有投入到革命战斗中去,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宣扬革命、鼓舞人民参与革命的主题,也没有过多的刻画先前几个版本中那么浓厚的军民情义。新版将杨白劳的胆小懦弱与喜儿的义无反顾作对比,委婉的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经常存在的缺乏反抗精神的现象,通过对喜儿勇敢、正义精神的赞赏,企图呼唤当代人思想价值的回归。戏剧作品进行艺术表达中所提倡的“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要求我们,红色作品在创造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核。“红色经典”影视改编要站在当代人的认识高度、思维水平和审美趣味上来审视“红色经典[45]”。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在民众心中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时间的循环往复非但没有让这种精神消亡,反而是积淀的越发深厚。综上,改编一部红色戏剧作品,不仅要把握其精神内核,还需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红色文化一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我们普遍认为的主旋律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以爱国主义为主题,通过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光辉事迹,创造格调健康、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迎合当代发展需求,戏剧的种类五花八门、类型杂糅多样,不仅局限于描述历史人物的生平,小人物也加入到了主旋律作品主角的行列,文艺作品要贴近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更能引发观众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模式的共鸣。4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6.2文本创新的受众定位2015年《白毛女》的重排在满足受众诉求方面,表现的是比较成功的。针对老一辈受众群体,剧情的始末重现了歌剧的经典桥段,保留了传唱的歌曲,开场的歌曲直接带观众陷入了久远的回忆中去。出于对红色记忆的尊重,新版在排演前特意请到了贺敬之、郭兰英等资深人士参与把关。为了满足青少年的猎奇需求,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剧中出现的场面进行逼真的演绎,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观赏体验。任何一种文艺创作都离不开受众,红色戏剧作品产生的时代具有历史独特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它拥有一批特殊的受众群体,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根据他们的审美特点和鉴赏能力,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他们的观赏需求。对于中老年受众群体而言,必须明确的保留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切勿刻意的生搬硬套一些落入俗套的剧情内容。他们有着与历史记忆相通的峥嵘岁月,这部分的历史真实性是不容任何人加以亵渎的。针对青少年受众群体而言,他们本身就没有那份“红色记忆”,他们生活在现代信息时代,更需要一些娱乐化、时尚化的元素。青少年对于红色戏剧作品的重构的关注度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猎奇欲望以及从众心理在作祟。不论是中老年受众群体还是青少年受众群体,都需要通过红色作品能够洗涤心灵、净化身心,渴望用轻松娱乐的艺术方式舒缓大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达到释放自我的目的。6.3文本创新的叙事策略叙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研究各种叙事文本的综合学科[46]。众所周知,小说文本和戏剧文本是两种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它们进行改编再创造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叙事策略。从故事的容量上看,戏剧和电影的时长大概保持在二到三小时,由于观众会在观看途中产生审美疲劳感,这就需要编剧在主题诉求、情节设置、动作语言上加强把关,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语言上贴近民生又不乏新意,结构上化繁为简又思路清晰,内涵上主旨深刻又饱含深情,人物塑造上立体丰满又独具观赏性。叙事策略对于红色作品改编的意义重大,叙事策略得当,红色作品的改编就可以获得成功,反之则不然。根据《白毛女》诸多改编中出现的成功之处以及不足之处,本文总结出对红色戏剧作品改编的三点叙事策略。6.3.1叙事重构类型化汲取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与当代叙事模式进行融会贯通,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便于进行红色戏剧的当代重构。话剧有场景之分,不同场景之间发生的故事环环相扣却又可以独立形成一个故事。在第三版的《白毛女》中设置了大春与穆仁智的肢体冲突,大春4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穆仁智由于租金问题大打出手,黄世仁妄想通过日本法西斯势力继续他的统治和压迫,却被八路军一举识破诡计,这些情节设置具有类型化的特征,从中凸显出八路军的光辉形象。在喜儿的性格养成之路上,设置的重重阻碍,如杨白劳的屈辱自尽、黄世仁的奸污、大春的参军、孩子的离世都让她逐步意识到反抗意识的重要性,人物性格发展到鼎峰,面临着井喷的后果。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也设置了许多类型化的故事情节,如小分队突袭匪窝、采用瓮中捉鳖和调虎离山计消灭盗匪等情节,这些叙事策略都大大丰富了剧情,使得故事更加的立体化,也增加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可看性。另外,歌剧中还利用类型化的符号突出主题,红色元素多次亮相,像喜儿年轻时粉红的脸蛋、头上的红头绳以及身上穿着的红棉袄(图6-1),红军火红的标志代表着贫苦农民站起来的希望,那振聋发聩的号角声更是象征着人民走向解放的呼声。图6-12015年《白毛女》演出剧照Fig.6-1Theperformanceof"TheWhiteHairedGirl"in20156.3.2人性化抒情叙事抒情化叙事对于红色戏剧的建构或重构来说意义重大,相比于程式化的叙事抒情,人性化的抒情叙事更易拉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理差距。艺术的人性化并不是一味地依靠情感纠葛来博同情,而是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人物情感关联图,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戏剧效果。当代戏剧的文本叙事策略应该更显智慧,营造一些“家”“团圆”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作品富含烟火气,更贴近与大众的距离。紧扣一些时间节点,自然而然的将人物聚集在一起,在同一环境下赋予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便观众从中探讨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及中间人物的内在关联。4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6.3.3挖掘叙事亮点延安时期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对戏剧创作的题材、内容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过后,文化领域的改革日渐活力,戏剧工作者开始着眼于尝试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戏剧届呈现出生机盎然的一面。由于历史时期的独特性,红色戏剧在当时的发展时刻保持与本国需求的高度统一,在内容上以革命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和工农兵的生产生活展开,达到宣传革命力度、提高人民觉悟的工作要求。当代戏剧的演出呈现出三种形态,分别是中外经典剧目的重排、原创戏剧的发展和实验戏剧的尝试。迎合党和国家提出的相关政策要求,红色戏剧在进行文本创新的过程中,需跳出固有思维,挖掘不同事件背后的叙事亮点,探索不同人物背后的性格闪光点。例如在《记王震将军》这一文本的重构上可以从王震将军的生活描写出发,从他的家庭情况、情感层面、教育方面等着手,辅之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将大人物的七情六欲、离合悲欢作为剧本的表面呈现,揭示大人物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上的内在品质。4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制作业的崛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需求程度不断增加,红色戏剧文本的建构、重构呈现日益增多的态势。本文对这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延安时期的红色戏剧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一门艺术,它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同时还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获取到延安时期珍贵的剧目资料,但目前的传承现状不是很理想,对于文本的再创造未得到足够的拓展。2、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红色戏剧发展的时代脉络及创作背景,并结合《讲话》的相关内容,将其分为“红色戏剧初到延安”、“关门提高时期”和“延安整风后期”三个阶段。3、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以红色文化为视角的戏剧作品,主旋律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个案分析《延安保育院》,得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1)刻意迎合消费市场,误读了观众真实需求;(2)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难以贴近民众生活;(3)单一僵化的表现方式;(4)从小说到戏剧的转换幅度问题。4、针对王震之作品《流寇队长》和《白毛女》的文本,在写作形式、语言表达、内涵表达、人物塑造、舞台艺术等方面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从中获取到主题诉求、受众群体、叙事策略三方面关键要素。5、综合全文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视角为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出谋划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1)叙事重构类型化;(2)人性化抒情叙事;(3)挖掘叙事亮点。由于在研究时间以及研究能力上的局限性,导致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本文仅是以纵向的时间脉络搜集到了延安十三年间的戏剧剧目资料。由于战争时期的大部分资料已被摧毁,未能获取到相关剧目的影视资料的,导致研究不能直观的分析红色戏剧的舞台呈现,因此,在整个论述中可能会出现论述不完整、资料不充足的情况,希望在日后的调研中逐步完善。4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致谢时光荏苒,转眼春去秋来已经三载,纵然有万般不舍,终究还是迎来了离别的日子。这三年里,留下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沉浸在科研和学习带来的乐趣中,与一群良师益友相伴,令我感到无比满足与欣慰。在此,对所有给予过帮助的老师、亲人、朋友们表示无限的感激。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郭学文老师,刚入校时,我在学习中有很多迷茫和彷徨,在学术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人生规划上也比较吃力,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耐心提点下,我的学习生活进入到了一个良好的状态。郭老师在学术问题上要求精致,在生活上与我们亦师亦友,对工作兢兢业业,都是我日后生活和工作上的楷模。感谢郭老师在我学业上的悉心教导,才能使我的毕业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谢设艺研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的所有同学,感谢你们在三年学业生涯中给我的帮助,跟你们在一起探讨学术研究对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同门齐莹、李文庭,谢谢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感谢三年来的室友苏荣荣、李洁对我生活中的照顾和包容,使我们在这段难忘的学生生涯中一起努力,一起进步。最后感恩我的父母,在漫漫求学路上给予我的爱和支持,使我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能够专心学习,是父母的理解在我无助时给予我能量,在我烦恼时给予我启迪。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定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此祝愿所有的朋友们,未来前程似锦,前途光明无限!4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张学勤.戏曲文化中的仪式意义设定[J].人文天下.2017(17):34.[2]宋宝珍.热血铸就经典——红色戏剧的回顾和思考[J].中国文艺评论.2016(5):23-24.[3]宋宝珍.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J].中国文艺评论.2015(2):75.[4]王婧,底悦.浅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转换[J].群文天地.2011(8):88.[5]陕西党建网.红色文化:陕北旅游“金字招牌”[EB/OL].http://www.sx-dj.gov.cn/admin/pub_journalshow.asp?id=113785&chid=100328[6]刘铭.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J].农业考古.2016(1):78.[7]人民网.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新的新蓝图[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4887676.html[8]贾冀川.论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J].四川戏剧.2005(5):14.[9]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3—1948.1)[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51.[10]刘铭.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J].农业考古.2016(1):78.[11]彭民权,庞海音.“延安时期”高校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J].美育学刊.2012(3):74.[12]宋宝珍.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J].中国文艺评论.2015(2):75.[13]张向东.抗日文艺宣传与民众娱乐生活研究--以西北战地服务团为中心[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14]刘晓.论城市艺术节话语体系中文艺工具性的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6(5):124.[15]王飞.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边区戏剧革新——以延安戏剧革新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16]王飞.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边区戏剧革新——以延安戏剧革新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7.[17]陈卓.陕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J].价值工程.2013(17):313.[18]宋宝珍.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J].中国文艺评论.2015(2):75.[19]宋宝珍.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J].中国文艺评论.2015(2):75.[20]贾冀川.论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J].四川戏剧.2005(5):15.[21]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集体创作,王震之执笔.《流寇队长》[M].广州:新华日报广48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州分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3.[22]宋宝珍.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路向[J].文化艺术研究.2009(5):39.[23]宋宝珍.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路向[J].文化艺术研究.2009(5):45.[24]阙艳华.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7(7):138.[25]阙艳华.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7(7):139.[26]徐放鸣.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艺术百家.2015(2):6.[27]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卷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8.[28]人民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2/164903916.html[29]刘彦君.中国戏剧2009年度报告[J].文化艺术研究.2010(3):116.[30]刘定禹,饶志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四维视阈[J].学术交流.2013(8):212.[31]张瑾,郭学文.红色经典作品《延安保育院》的戏剧符号学解读[J].戏剧之家.2017(19):18.[32]夏时瑾.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比较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3.[33]宋宝珍.试论“红色经典”文本的影像转换[J].中国图书评论.2008(8):90.[34]宋宝珍.试论“红色经典”文本的影像转换[J].中国图书评论.2008(8):89.[35]卜谷,邵滢,刘汉波,温何根,赖章盛,李火秀,谢干文.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专题会议撷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121.[36]宋宝珍.试论“红色经典”文本的影像转换[J].中国图书评论.2008(8):90.[37]刘江.论“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J].焦作大学学报.2011(4):42.[38]贾冀川.论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12.[39]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40]中国图书馆网.《白毛女》: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座高峰[EB/OL].http://www.chnlib.com/wenhuadongtai/2015-11-25/46755.html[41]黄美丽.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D].重庆:西南大学,2005.[42]党督.“工农兵电影”的范式:电影《白毛女》诞生记[J].湖北档案.2012(2):38.[43]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7.49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韩嵩楠.歌剧《白毛女》在秧歌剧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9.[45]任志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9.[46]赵新利,张蓉.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50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附录A延安时期红色戏剧剧目资源一览表第一阶段:1938年4月至1940年5月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弟兄们拉起手来独幕话剧王震之崔巍张平矿山话剧王震之干学伟军火船话剧左明翟强、左焰八·一五的晚上话剧崔巍张守维、韩塞希特勒之梦国际活报第一届学第一届学孙强、干学伟剧生生大丹河三幕话剧王震之左明翟强、干学伟钟敬之还我的孩子独幕话剧孙强熊塞声油布独幕话剧孙强安琳、吴同和51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时候到了话剧金钟鸣第一届学生松花江上新编评剧王震之金钟鸣、崔巍流寇队长三幕话剧王震之张庚崔巍、马瑜钟敬之国际公园木人戏模范儿童话剧潘之汀边区自卫军话剧沈定华到马德里云话剧陈锦清、韩塞52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第二阶段:1941年5月至1942年6月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中秋话剧刘因张庚干学伟、林农许可婚事独幕话剧果戈里翟强翟强、干学伟剿匪(白占元)独幕话剧王震之张水华王一达竞选独幕话剧姚时晓姚时晓江枫求婚话剧陈锦清于生、范景宇蠢货话剧王滨马瑜、赵路纪念日话剧史行熊塞声军民之间话剧袁文姝水华于亚伦、邸力民兵姚时晓三光政策话剧洛文夏青我们的指挥部话剧陈荒煤王滨田方、王大化神手苏联话剧水华林杨、陈炎何文令带枪的人苏联原著水华王滨宋江新编平剧阿甲、李纶鲁艺平剧团天快亮了新编昆曲罗合如鲁艺学生红灯话剧王震之张庚鲁艺实验剧团冀东起义三幕话剧王震之张庚鲁艺学生53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异国之秋歌剧张庚黄灼、左萤往来话剧刘因王一达等绿包袱小说改编高尔基《母崔巍李丽莲、钟敬亲》之棋局末路话剧姚时晓张庚王一达、姚时晓闲话江南独幕话剧姚时晓张庚干学伟钱守常新编平剧阿甲阿甲罗合如、任均良民话剧刘因鲁艺学生鲁艺学生日出话剧曹禺名剧王滨李丽莲等钟敬之法门寺评剧陈冲阿甲等绸货商的女儿独幕话剧范景宇风浪独幕话剧严正婴儿被害独幕话剧刘因鲁艺学生佃户独幕话剧王震之王滨张守维、李莫愁54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第三阶段:1943年至1945年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兄妹开荒秧歌剧集体创作羊路由王大化夫妻识字秧歌剧马可王昆张丕模除奸秧歌剧水华水华王大化夫妻逃难秧歌剧水华水华张鲁、熊塞声赵富贵自新秧歌剧水华王大化、刘炽粮食四幕话陈荒煤张水华王大化、田方许珂剧前线三幕话剧王滨、沙蒙王滨凌子风、田方钟敬之把眼光放远些独幕话剧胡丹沸牧虹凌子风、陈强送郎上前线小歌剧谢力明国际玩具店国际活报成荫剧信号灯话剧崔巍一心堂话剧王震之崔巍张平、陈锦清钟敬之55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剧目名称类别编剧导演演员舞台鲁迅之死活报剧钟敬之团圆三幕话剧沙可夫崔巍好日子二幕话剧胡苏人命贩子话剧王震之崔巍刘家村新编平剧李纶学不够新编平剧王地子今天独幕话剧姚时晓被蹂躏的女性独幕话剧崔巍夜袭飞机场新编平剧陶德康游击队的母亲独幕话剧王震之惯匪周子山多幕秧歌贺敬之水华王大化、于兰剧刘二起家秧歌剧丁一王家乙松林恨新编平剧王震之阿甲皇军话剧翟其春林中口哨话剧姚时晓张庚打虎沟三幕话剧王震之崔巍56 当代戏剧创作对延安红色戏剧的文本创新研究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张瑾,郭学文.红色经典作品《延安保育院》的戏剧符号学解读[J].戏剧之家.2017(19):18-19.[2]张瑾,郭学文.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文学.2018(2):148-150.[3]张瑾,郭学文.《触不到的TA》[J].电影文学.2018(5):172-183.57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陕西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陕西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5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