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13881
大小:2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3
《《角的认识》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角的分类说课稿厂街中心完小李灼萍 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生活中大量接触了角,对角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直角,在下册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在本单元前两个课时中认识了直线和射线以及系统地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主题图,图中画了两把折扇,每把折扇下面对应画了平角和周角,教学可以借助折扇的实物素材来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
2、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以及《课标》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角的分类过程,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教学中的分类思想;6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
3、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周角。三、教具和学具:为了达到以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实物折扇和钟表模型、课件、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卡片四、教学方法: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都在进行参与式教学的探究,完成《角的分类》这一内容我主要也采用学生探究合作、教师引导组织的参与式教学法。五、学法《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基于这一理念,完成《角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采用了观察、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
4、究、练习等学习方法。六、教学过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课标》的这一理念出发,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复习导入1、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进行导入:我首先出示一幅水的循6环图,让学生观察,然后问: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从图中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么循环的吗?它会变成哪些样子呢,它们变化后名称是什么?同样都是水,只是它们的形状改变了,就被分成不同类了,今
5、天我们也要来学习跟水很相似的一个数学知识——《角的分类》。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得学科知识能有机整合在一起。2、复习旧知为新知作铺垫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你以前学过哪些角?二、探究新知新教材中大多数知识点都会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主题图,在这一教学内容中的主题图是两把折扇,分析这幅主题图可以给我们以下信息: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折扇中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所以教学可以从探究折扇开始。活动一:认
6、识平角和周角6首先我用两把折扇,让学生观察折扇中有哪些角?然后慢慢移动折扇的一条边,让学生观察所出现的是不是角,如果是它的名称是什么?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引出“平角”和“周角”。再用课件演示平角和周角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用活动角研究平角和周角,弄明白平角的顶点和边,以及它与直线的关系,周角的顶点和边,它与射线的关系,接着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平角和周角的度数。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7、想和方法。因此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画有不同角的卡片。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各种角的度数,讨论角的分类方法。活动三:学习求一个角的邻角或补角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个知识,我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拼和角,看谁拼得又对又快,我先设计了“如果我现在手里拿着一个的角,你能用你手中的学具,把我的这个角变成吗?如果现在我手中是一个的角,你能将它变成的角吗?你能计算出:-=+=,让学生能将它们迁移到新的知识的学习中,使学习化难为易。接着让学生独立研究教材中的由两条直线交叉所组成的四个角并回答小精灵所提出的问题,弄清补角之间的关系。6三、课堂
8、练习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要想知道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就要让学生实践一下。检验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检验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落实《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