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

ID:17101639

大小:15.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7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_第1页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_第2页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_第3页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      人只有在承受和克服困难的努力中,才能深切感受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并且,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更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完善自我。从今天开始允许孩子犯错,并让孩子学会承受错误吧!  一家三口在公园的草地上玩耍。  3岁的小男孩高兴地在前面跑着,突然摔倒在地上,并且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心疼地抱起孩子,一边哄着宝宝,一边用力拍打着草地:  “都是草地害宝宝摔倒的,妈妈帮宝宝打草地!”  身边的爸爸也加入了“讨伐草地”的队伍中。  小男孩终于笑了。  这个场面,也许会有不少父母都做过的呢!虽然小男孩的摔倒不算什么大

2、问题,更不是什么错误,明明是自己不小心而摔倒,但为什么要把这个“过错”归结给草地呢?  孩子犯错误,是他成长中必经的体验。管教孩子,不等于竭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不等于父母教养失误,更不等于孩子的成长有问题。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宝宝犯错,很喜欢为宝宝寻找借口,例如孩子还小,不懂事,却不知道长期的姑息迁就,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使得宝宝自己做了错事还若无其事。事实上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应该要教导和启发孩子主动地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在这一引导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内心的约束。 

3、 拒绝谎言  对于一不留神就犯错误,然后又总是寻找各种谎言来逃避的孩子,父母更应该抓紧,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犯错后寻找谎言来掩饰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孩子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并且向孩子明确表示自己对谎言的态度,希望他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等等。  惩罚要适当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

4、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例如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刺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5、 鼓励宝宝勇于承担责任  如果宝宝做错了,就要鼓励他勇敢地承担责任。如扬扬把兰兰的玩具弄坏了,那么妈妈要让他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帮助宝宝承担责任,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给兰兰并且向她道歉。勇于承担责任的宝宝是受欢迎的,可以为自己赢得赞许、信任、朋友等。这样的好处一是使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并不总能为所欲为;二是让他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后悔、难过、害怕是什么东西,三是让他学会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  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补

6、救的办法来引导他。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必须不止一次地强化它。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它。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实习编辑:戚丽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