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006187
大小:10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6
《山东古代易学史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古代医学史概论----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笔者曾在拙文《孔子作〈易传〉述论》(第38-40页)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易传》规定了中国易学展开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一方面,《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孔子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已经开始不把《周易》用于占筮,而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人们对《周易》的态度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这样,人们逐步赋予《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以新的内容和含义,使其从卜筮之书一变而为孔门哲学经典。《
2、易传》的产生,标志着它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对以占筮迷信为基本特征的《周易》起了“脱胎换骨”的作用,《周易》由此成为以原占筮框架为形式,以深层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为内容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有学者指出,孔子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堪称是使《周易》从占筮迷信向哲理之书转变的第一人。另一方面,《易传》也是一部占筮的理论着作。《易传》虽然是一部哲学着作,但它毕竟是解释《易经》和筮法的,又同占筮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的卦序、爻位、卦象甚至筮法,在《易传》里都有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一
3、套规范。所以,就占筮这一形式而言,在《易传》中也已理论化了。笔者认为,孔子的《易传》理论蕴涵了义理学派和象数学派后来发展的全部胚胎。由于《易传》是文化轴心期产生的文化元典,每当我们研读这部典籍时,一种“家园感”油然而生,这是毫不奇怪的。 战国时期,孔子之后《易》学的传授,《史记》、《汉书》均有详细的记载。司马迁说: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
4、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NFEA3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 班固说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
5、。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承。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同授菑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太中大夫。 撇开秦以后不说,在先秦时期《易经》的传授关系为:孔子→商瞿→桥疵→轩臂→周丑→孙虞。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说法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可信的,这其中,孔子、商瞿、桥疵、孙虞都是山东人,有齐鲁文化背景,恐非司马迁、班固所臆造。这几位传《易》的山东学者具体事迹多湮没无考,幸而现存汉初以前儒有旧籍,还有若干有关《易》
6、学的记述,可资推求。孔子之孙子思,所着《子思子》久已散佚,惟《礼记》尚收有其《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四篇,据专家各方面考察,认定确为子思作品。这几篇引孔子论《易》之语较多,思想论点颇与《易传》相同。七十子弟子公孙尼,所记《公孙尼子》也已散佚,惟《乐记》尚有一部分保存在《礼记》之中。《乐记》有一大段文字类似《系辞》,加以分析可知是公孙尼袭用《系辞》。《春秋繁露》引公孙尼养气之论,以“中和”为中心观念。这一观念又见于《易传》与子思所作《中庸》,这说明公孙尼同子思一派的接近。至于孔子后荀子等人的《易
7、》学,则源于楚人子弓,他久居于楚,其学又传于楚人陆贾、穆生等,战国秦汉之际楚地的《易》学和他很有关系,这已不在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之内。二、经学阶段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
8、tal,whennightcame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清代四个小阶段,现简述如下。2.两汉时期 这个时期属汉易系统时期。汉易的主要特征是注重象数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笔者认为,汉易系统源于山东,主要理由有这么两点首先,山东学者是《周易》保存和传承的骨干。汉代易学皆本于田何。田氏之学,上溯至孔子,下延及京房、虞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传授系统。据粗略统计,两汉时期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