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997417
大小:32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13马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1-3马哲)复习两个字好辛苦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原则: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立足目前(机考,“涂卡师”),兼顾未来(应用)全面复习,重点把握试题类型:一、判断题10分二、单选题60分三、多选30重要参考书:教材及其配套《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南》50%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P3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广义:由马恩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2、马
2、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P7①对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基本内核”,②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对法国(圣西门和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体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
3、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4、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P21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反对教条主义第二章物质世界与实践哲学常识(哲学绪论)一、哲学P27不完整1、概念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说③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基本问题①概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内容:二者谁第一和能否统一③意义:两个标准(WVWX;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基本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交织其中,共称两个对子,不是四派别)二、马哲教材无1、科学概念①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4、唯物主义②对象:整个世界及其三大领域普遍规律的科学③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基本特征: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统一(另问:产生意义:革命性变革)3、学习意义①宏观上,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建设四化灵魂,中特理论基础。②微观上,帮助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指导我们建立科学工作、思维方法第二章物质世界与实践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共四)一、物质观1、物质概念:独立于意识之外但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P30(列宁物质定义意义是划清三界限:wvwx;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科学的z与旧wvP31前三条)2、唯一特征—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P3
5、2)二、意识观P301、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自然界、社会实践)2、基础:人脑的机[技]能和属性3、内容:物质的反映[应]总之,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派生现象第二部分唯物(的)辩证法(共四)一、两个基本原则(总特征)P401、事物普遍联系,作为系统而存在联系的含义及其基本性质(客观、普遍、多样)系统的本质(概念)、特征(整体、结构、层次、开放)、意义2、物质永恒发展,作为过程而存在发展的实质(新生旧灭)和新生事物不可战胜P413、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提问: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实质与核心(是什么和为什么P43)第二部分唯物(的)辩证法(共四)二、三个基本
6、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概念及其属性、关系[斗;和]P43②内外因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闭关;崇洋]教材不明显③共个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P45除区别外,它的联系包括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和转化④主次矛盾及其方面辩证关系和意义P45不明显[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提问:什么决定事物性质和趋向:m主要方面;主要m)2、质量互变规律P46①度和适度原则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墨守陈规;急于求成]注意各自的复杂性3、否定之否定规律P47①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自我、环节、实质)[全盘肯定和否定]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实质、意义[盲目乐观;消
7、极悲观]三、五对基本范畴P49(简略)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另外还有目的和手段、动机和效果等其他范畴。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P50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第二章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实践观(P34-39)1、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P34倒4)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动力、目的、标准)(P64-65)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和意义(强化主体意识、能力、地位)(P63倒三段)二、认识观(P68-7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