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

ID:16668568

大小:209.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8-23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_第1页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_第2页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_第3页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_第4页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七(上)一、童趣(清,沈复)余(我)忆童稚(小时候)时,能张目(睁开眼睛)对日,明察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比喻最细微的事物),见藐(小而细)小之物必细察(观察)其(代词,指所观察之物)纹理,故(所以)时有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之(助词,的)趣。夏蚊成雷,私拟(比,比拟)作群鹤舞于(在)空中,心之(助词,无义)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抬头)观(看)之(代词,指蚊子),项(颈,脖颈)为(因为)之强(通“僵”,僵硬)。又留蚊于素帐(未染色的帐子)中,徐(慢慢地)喷以(用)烟,使(让)之(代词,它们)冲烟而(表顺接)

2、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果(果然)如鹤唳(鸟鸣)云端,为(因为)之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余常于(在)土墙凹(低洼的地方)凸(高起的地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把)丛草为(当作,看作)林,以虫蚁为(当作,看作)兽,以土砾(小石,碎石)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山沟),神游其(代词,指所想象的境界)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二虫相斗一事),兴(兴趣)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原来)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都,全部)为(被)所吞。余年幼,方(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神智恢复),

3、捉虾蟆,鞭(用鞭子打)数十,驱(赶)之(代词,指癞虾蟆)别院。1、理解、熟记加点词的意思。2、翻译划线句。3、问题理解。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哪三件趣事?参考答案: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杂处等看做大自然;第三件事,把癞虾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虾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人?3)、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参考答案:要想获得“物外之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仔细观察事物

4、的习惯,二是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者小时候“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蚊子,以致“项为之强”,常在土墙、花台等处“定神细视”,看见二虫相斗,“观之”兴浓,这些内容,都表明作者喜欢观察、善于观察,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光观察还不够,作者小时候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把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土砾想象成沟壑,把癞虾蟆想象成“庞然大物”,这样才最终获得“物外之趣”31。可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参考答案: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有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

5、个富有情趣的人。二、《论语》十则1、子(指孔子)曰:“学而(表顺接)时习(时常地复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不亦(也)说(yuè)(通“悦”,愉快)乎?有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接,但是)不愠(yùn)(生气,发怒),不亦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赏析: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为人处事

6、)。2、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吾身:为(替)人谋(别人办事)而不忠(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温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为人处事)3、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表顺接)知(理解、领悟)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可(可以)以(凭)为(做,当)师矣。”(《为政》)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凭借这样就可以做

7、老师了。4、子曰:“学而(表示转折,但是)不思则(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表示转折,但是)不学则殆(有害)。”(《为政》)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的。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5、子曰:“由,诲(教导)女(通“汝”,你)知之(代词,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明白)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也。”《为政》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8、这才是聪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