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

ID:16535258

大小:4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22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_第1页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_第2页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_第3页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_第4页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混合农耕论文生态适应论文: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摘要:混合农耕现已取代刀耕火种成为西南山地民族的主要农耕模式。怒江峡谷,以粮养畜,以粪肥田的混合农耕模式与当地的山地环境非常适应。这种农耕模式不仅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生态的平衡,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当地村民的自给自足。秋那桶的混合农耕为山地民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关键词:混合农耕;耕作制度;牲畜饲养;生态适应在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中,西南地区的怒、佤、傈僳、德昂、基诺、景颇、独龙等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在1950年代以前属于“山林刀耕火种型”。林耀华先生认为“这是农耕经济文化

2、类型中生计方式较为原始的一种类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文化变迁,西南山地民族的农耕模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对怒江峡谷山地民族的田野考察发现,峡谷中的山地民族以粮养畜,以粪肥田,将农业种植和牲畜饲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这种农耕模式被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称为“混合农耕”(mixedfarming)。通过对怒江峡谷秋那桶村的个案研究发现,“混合农耕”模式不但有效地维持着当地农业生态的平衡,而且在相对封闭的山地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生活的自给自足。一、混合农耕模式下的耕作制度秋那桶村地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隶属于该县的

3、丙中洛乡。是怒江峡谷最北端的一个怒族村寨,北部与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接境。秋那桶行政村下辖那恰洛、初岗、贡卡、嘎干塘、青那、尼打当、石普、雾里一组、雾里二组和碧旺十个村民小组,这十个村民小组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区位环境,或居江边,或居山腰,散居在怒江两岸。怒族村落人口较少,大者五十余户,小者仅有十几户甚至几户人家,多由家族血缘近亲组成。秋那桶行政村的十个村民小组共有295户,1274人,平均每个村民小组100余人,户数不足30户。受耕地分布的影响,怒江地区的村落大多稀疏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江边台地和山腰平缓地带。怒江峡谷的特殊环境,塑造

4、了混合农耕这种“后刀耕火种”时代的生计模式。1、多样的耕地类型与灵活的种植制度受山地海拔高度的影响,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怒族地区的耕地就有“水田、牛犁地、锄挖地和火山地”四种类型,四种耕地类型从江边依次分布到高山。现在,刀耕火种的火山地已不复存在,秋那桶的耕地类型现在主要为牛犁地与锄挖地两种,用于耕种水稻的水田极少,仅在江边低洼地带有少量分布。对牛犁地与锄挖地的种植经营是秋那桶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牛犁地与锄挖地在地形、气候与土壤的肥沃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种植制度。牛犁地多分布在房屋附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产量较高。牛犁地的耕作

5、方式采取包谷——小麦的复种模式,复种指数高达200%。包谷、小麦的种植是当地农作活动的主体,其产量也几乎占据了当地粮食产量的全部,一般家庭每年可产包谷2000~300听,小麦600~700斤。在长期的耕作经验中,人们学会了根据物候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鸡素子”花开、野樱桃半熟的时候种包谷;核桃树叶子落掉一半的时候种小麦;当太阳落山时光线恰好射进贡卡山沟时是种荞子的时候。人们据此安排农业生产,确保生产生活在固定的轨道上周而复始地运行。四、五月问,是“小春”作物(主要是小麦、蚕豆等越冬作物)收获和“大春”作物(主要是包谷)播种的季节。“小春”作物收获后

6、紧接着要犁地、背运农家肥,准备播种包谷,到五月中旬包谷基本播种完毕。人们习惯在包谷地里间种南瓜和黄瓜以作为夏季蔬菜,这种农作安排充分利用了田地的光热条件。包谷的田间管理较少,七月初包谷长到一尺高的时候定苗,同时施加化肥(尿素)作为追肥。待到七月中旬包谷长到一人高的时候再施一次化肥,此后的田间活动较少,但在包谷将熟之际经常会有倒伏和熊灾(一些较远山地经常有玉米被熊糟蹋),需要加以管理和看护。到九月中旬,包谷成熟,就进行收割。包谷收完后紧接着又是犁地、背运农家肥,准备播种小麦。到十月份,“核桃树的叶子落掉一半的时候”,就要开始播种小麦。播种小麦时间必须

7、掌握好,播种太早,小麦就会在冬季拔节开花,容易冻伤造成减产;播种过迟则会影响出苗率,也会因成熟过晚影响到次年春季包谷的播种。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小麦的播种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山坡地气温低,比山脚地带播种要早几日。在高海拔山地以播种青稞代替小麦,青稞属耐寒作物,较之小麦更能够适应高海拔低温气候,且成熟期要比小麦早10日左右。与华北地区垄耕小麦需大量水源和肥料相比,秋那桶的小麦种植无需灌溉,几乎不需任何田间管理。锄挖地因地势陡峭不能牛耕而只能采用人工锄挖的方法,故名锄挖地。锄挖地分布在山腰地带,地势陡峭,土壤贫瘠,产量较低。由于锄挖地土壤贫瘠且

8、气温较低,难以维持一年两熟的复种模式,因此实行包谷——小麦——养子两年三熟的种植模式,即第一年种植包谷、小麦,次年四、五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