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_成中英教授访谈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者访谈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成中英教授访谈录¿麻桑本文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先生①之访谈这个“救弊”具体是以什么为逻辑起点的。基督教也记录。2005年6月,成先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巡讲后强调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救赎功能。如此一来,东西应邀来华,主讲“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等课题,方文化间会否存在观念世界的冲撞呢?此文即讲席间请益之得。今略增润,并经成先生于成中英(以下简称“成”):你刚才所谈的,可说是百忙中过目与订正,以飨读者。一种时代的感应或感动。现今这一时代乃是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却也正是人类可以
2、来重建美好家园,(一)东西横摄与推陈出新更好地去树立人间一些美好价值的时代。经过上个麻桑(以下简称“麻”):儒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世纪的两战之乱,及至此时,人们多少看到战争是不义?什么叫儒学运动?儒学的意义与儒学运动的关好的,是须尽量去避免的。然虽有寻求全球之和平系如之奈何?这些旋绕我们心头很久的大问题,也与繁荣这样的愿景,基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哲学条是正好向成先生请益的。在我的印象里,儒学推扩件,还是不能完全摈弃自己的私心、私欲,或既得利所面对的当下情势,似有两类见仁见智的判断:一类益,来追求人世间的理想。
3、在这个意义上讲,新一代是圈内人的。李泽厚、杜维明先生都曾在近著中发哲学家或有志人士,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怎么样去出“儒们淡泊,于今为甚”的喟叹②。他们的喟叹,纵减少人的一种自我设置的障碍,一种对其他人的可使是基于历史主义的洞察,比照董仲舒的“崇儒更能的压迫,或有意而无意的宰制,以维护人类的理化”、程朱的理学气象等等而来,但也出于当代启蒙想,然后尽力地在各种生活实践里努力地使此理想主义的艰难践履,可谓爱之深、关之切;另一类是圈有其皈依。浸淫于中国传统滋养的现代新儒家,就外人的。现在官方祭孔和学者推动民间读经
4、的现是有这样一种想法。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也有赎世象,至少在媒体那里已沸沸扬扬,给人以别开新面之的精神,确是可以在这个世界得到发扬的。当然,象。譬如香港《凤凰周刊》2004年第34期载有专文,这不是说只有中国有这样的精神,基督教也有。只冠以“大陆儒学复兴运动”之名;国家汉办设立海外是基督教是基于上帝,儒家是基于人性。东、西两“孔子学院”的话题,几成街谈巷议。这里例举的两个文化潮流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基于方面究竟是“似花还是非花”的客体之辨,抑或来自它们两个不同的信念,也不能说没有一些在价值或判断主
5、体之殊所致,我们今天对话的时间所限,可能本体论上的可能的冲突。但我认为,最终可以避不构成展开的重点。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儒学运免。关键就在于儒学或哲学学者,如何去构建对世动在未来到底有多么大的前景,或者多么大的困难,传统儒家的经典价值系统现在应该怎么来转化。我①成中英(1935—),第三期新儒家的主要代表,国际中国哲们知道成先生一直是儒家文明之海外的重要呐喊学会创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②参见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者,对儒学的反思及其普适价值有着深刻的体认。31页;参见
6、东方朔、杜维明《: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在您看来,儒学世界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您认为儒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6学的道德主体性将就全球的社会现实起救弊之用。页。1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界真实本体的认识,对人的本体的认识。尽量化解觉地体悟到的,建设起来的,已变成社会一部分,形人们之间理论上的冲突,启发大家抛弃成见,建立成这个社群的基本线条或者规范的,那种自觉或不融谐社会。自觉的价值。譬如以西方来说,对人的认识,一方面麻:我想,在观念形态的东西互通这一问题上,
7、认为他是有理性的,另方面认为他是有欲望的。一尽管自梁漱溟、冯友兰那一批现代新儒家始已达到方面这个欲望应该去发挥、去满足,而另一方面呢,非常醒目的认识高度,但从实际看,不唯东方世界在理性应该去理解,然后去限制,用一种社会立法的方努力,西方世界也在努力。葛瑞汉(AngusGraham)在式,来限制人的欲望。这跟中国有所不一样。在中评述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的《中国古代的思国,你有欲望,你就应该用道德来修持,来净化自身,想世界》时如是说:一些西方汉学家超越东西文化及最好把它隐蔽或消除。语
8、言的差异,去发现中国思想里具备人类共性的那麻:成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在私己的情感欲念些普遍问题(universalproblems),以期异中求同;另一上,东西方的处理方式的确有所不同。不过这种不些则透过所有相同点,纠葛于受文化制约的概念系同又不是彻底的。西方自古希腊始,就有一支主张统和汉语—欧美语系结构差异所带来的诸多差异,感性快乐从属于理性或德性支配的所谓“理性主义以期同中求异①。您对上述现象可以说是十分了解伦理学”;而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