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94759
大小:5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10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的演说》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30~36页。在纪念“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逝世一百厨年的讲坛上,法兰西另一位伟大的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鼓舞人心的演讲。这不仅仅是一篇纪念性的演说词,它更显示了雨果对伏尔泰人格的景仰、对伏尔泰精神的追随,对自由和真理的呼唤。【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灵柩、陨落、睿智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⑵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⑶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
2、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课外查找有关资料,并共享资源,形成对伏尔泰和雨果的整体了解。 ⑵ 通过范读、集体或个人朗读,体会雨果语言的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⑵ 理解伏尔泰作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带给同时代及后世的思想革命。【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理解在形似散乱的内容下层次分睨、思路清晰的结构。 ⑵ 体会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影响,以及雨果对于伏尔泰、对于先哲、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景仰。 ⑶ 学习演讲语言
3、的鼓动性和感召力。 2、难点: ⑴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⑵ 学习抓住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教学突破: 比较鲁迅和伏尔泰的“斗士”形象。【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第一课时前,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流畅、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相关资料。 ⑵ 第二课时前,准备阿累的《一面》中描写鲁迅先生的文字和伏尔泰的挂图。 2、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能够读通全文,并查找伏尔泰和雨果的资料、故事等,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他们的文章。【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
4、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走近伏尔泰和雨果,由此导入新课。 2、范读节1,从课文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3、引导学生分析“斗士”形象。 1、结合所查找的资料,交流讨论,进入新课。 2、仔细听教师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从“笔”和“独自一人”入手,理解“斗士”形象。一、走近伟人,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人
5、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与景仰之情感染。请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结合课前的预习,积极发言,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比如:1762年轰动欧洲的“科拉事件”,以及伏尔泰为西尔旺、蒙巴伊、拉巴尔等人鸣冤,为他们洗脱罪名、恢复名誉的故事。也可以介绍伏尔泰、雨果的生活经历和成就。二、阅读节1,把握感情基调(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 在节1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⑵ 为什么雨果
6、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⑶ 1、仔细听教师朗读节1,回答问题: ⑴ “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⑵ 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 ⑶ 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2、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三、理清结构,整体感
7、知(约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2、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 讨论: ⑴ 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⑵ 对象是谁? ⑶ 以何种方式? ⑷ 1、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8、。 2、积极讨论,自发解决问题: ⑴ 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⑵ 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⑶ 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⑸ 结果怎样? 3、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